千萬不要得罪知識分子(第2/4頁)

太平天國將領中,算得上知識分子的有兩個半人,一是“才智特出而為太平天國第一謀臣”的馮雲山,“自幼誦讀經史,博覽群書”,“對政治、軍事、典章制度,以至天文、歷法無不精通”,可惜1852年就死掉了;另外一個是“天朝柱石,曠代偉人”洪仁玕,在香港期間,廣泛接觸西方資本主義思想,1860年4月才到天京,即總理太平天國朝政,由於他資歷不深,難以取得眾將領的支持,又因與洪秀全的觀念頗有差異,引起洪秀全的猜疑,終未在太平天國發展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另外半個是石達開,自幼“習武修文不輟”,算是“文武備足”之人,可惜也不被洪秀全信任,於1857年離開天京。

天國的領袖們也認識到自己人才短缺的問題,於是采取了一些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措施,力圖爭取一批知識分子歸附太平天國,主要采用了三種手段:

1.招賢。設招賢館、貼招賢榜,無論是工匠、藝人、吹鼓手、書手、醫生、通曉天文、算學者乃至綠林好漢,都在招納之列,於是“醫蔔星相,稍知字義,及鄉俗淺學,市井猥才,江湖落魄,生計無資者”146均被當作人才招入太平軍。

2.科舉。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參照傳統的科舉制度並加以變通,制定了一套科舉取士制度,形式上與清朝的科舉制度相似,但其實質不同。“無慮布衣、紳士、倡優、隸卒”均可參加考試,婦女也同樣可以應試,天國的考試錄取無定額,一般稍通文理者即能錄取。

3.推舉、征派或抓捕。太平軍的快速發展,急需大量鄉官及做文字工作的人,於是便采用薦舉、征派等方法,自願與強制相結合,不得已時也“擄來書寫人”充當“先生”,並給予較優厚的待遇。

太平天國雖求才若渴,但缺少一個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他們既歡迎、優待“文弱書生”,又存在著恐懼排斥讀書人的心理,籠統地稱知識分子為“妖士”或“妖儒”,所以,雖然“江南人才最多”,也難於吸收到高層次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甚至許多是容閎所講的“地痞流氓和社會渣滓”147。

太平天國時期,也有一批較早接觸西學,力圖改革,曾向太平天國獻策的知識分子,他們一度對太平天國抱有希望,但最終選擇了離開,容閎148就屬於這類知識分子。

容閎是系統接受了資本主義教育的新式知識分子,在美國留學時就立志“通過西方教育,中國將得以復興,變成一個開明、富強的國家。”149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他是抱著同情的態度的。1861年11月,他到天京拜見了老相識洪仁玕,向他提出了興辦教育事業、培養人才、組織良好的政府和軍隊、創立銀行制度等七項建議,並表示:如果太平天國采納他的建議,則“深願貢獻力量”150。過了幾天,也不問容閎願不願意跟他們幹,先授了個“義”字頭銜的爵位,章都刻好了。容閎後來說,“太平軍能否取得最後勝利,從他們將領的行為、品格及政策來推斷,我是很懷疑的。”151顯然,留在太平天國無法實現他的抱負,於是悄然離開天京。在安慶,他遇到了曾國藩,並開始輔佐他辦洋務。

為什麽知識分子不待見太平天國?這是由太平天國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決定的。

在太平天國劃定的十九類“生妖”中,沒有知識分子,但是這一群體卻是太平天國最大的敵人。

太平天國是怎樣把知識分子變成了自己的敵人的呢?

洪秀全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毀謗儒學。太平天國為了建立自己的一神教體系,醜化孔子形象,砸爛孔廟,這一點前面我們已經說過。這一行為不僅僅顛覆了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他們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個知識分子,多年的苦讀,一生的奮鬥,就是為了在這一體系中發展下去,成名成家,現在一個連秀才也考不上的人,由於他的能量,試圖毀壞或堵住大量知識分子的前途,不僅毀了理想,而且毀掉了現實,這一點是世俗的廣大知識分子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

第二件,毀壞學校及辦學機構。伴隨著對孔像孔廟的焚毀,是對學校等辦學機構的毀壞,太平軍“所陷之處,凡學宮正殿兩廡木主亦俱毀棄殆盡,任意作踐,或堆軍火,或為馬廄,江寧學宮則改為宰夫衙,以璧水圜橋之地為椎牛屠狗之場”152,鎮江府學、丹徒縣學、高淳學宮、金壇廟學,江陰廟學、吳江震澤縣學,常熟昭文縣學宮、青浦學宮、南匯縣學宮等均於鹹豐十年(1860年)“焚毀無存”、“僅存瓦礫”“廢圯殆盡”153。蘇州士紳馮桂芬在《重修吳縣學記》中感慨:太平軍“踞吳,始舉三學而一空之,為八百余年未有之大劫,吾道之厄於茲極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