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這裏轉彎(第2/5頁)

中國古代沒有嚴格的國家與世界的概念區別。《詩·小雅·北山》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大雅·民勞》中說:“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在他們那裏“中國”即天下,天下即“中國”。

春秋戰國時中國主要處於內部競爭時期,也沒有形成完整的對外觀念,所以齊國孫武可以跑到吳國去當將軍,蘇秦也可以身背六國相印。

當秦統一中國後,中國原有中央王朝和諸邦並列的格局被統一國家取代,中國結束了內部的鬥爭,眼界開始調向外部世界。從此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之外無國,只有族,即蠻夷。《後漢書·魯恭傳》說:“夫夷狄者,四方之異氣也。蹲夷踞肆,與鳥獸無別。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汙辱善人,是以聖人之制,羈縻不絕而已。”季布說,“夷狄譬如禽獸,得其善言不足喜,惡言不足怒也。7”賈誼8言,“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崇漢抑夷的民族思想奠定了中國後來“天朝上國”地位的基礎。

漢武帝時期,通過幾次大規模對匈奴用兵,取得對匈奴的決定性優勢,大漢王朝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得到鞏固。

漢的強大,迫使周邊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優越地位,向中國進貢:公元前124年,“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9;西漢昭帝、宣帝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修奉朝貢,各以其職”10;東漢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東夷韓國人率眾詣樂浪郡內附”11;東漢中元二年(公元57年),“東夷倭奴國王遣使奉獻”12。

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戰績彪悍的朝代,不僅統一了分裂三百余年的亂世中國,而且遠征突厥,使其分裂成東西兩部,滅吐谷渾、琉球等國,收其地為州縣,又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民族開戰。伴隨強大武力的是天朝體系的重建,中國為宗主國,周邊國家為附屬、藩屬國,對中國稱天朝宗主國,從此,中國在東亞地區的領先地位就沒有動搖過。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定了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西洋、南洋等國13為“不征之國”。由此確立的朝貢體系成為東方世界通行的國際關系體制。在這個體制中,中國的中央政權成為一元中心,各朝貢國承認這一中心地位,構成中央政權的外藩。明朝時期,無論是朝貢國的數量、地域分布,還是朝貢的頻繁程度,都遠遠超過前朝,並相應建立起一套與天朝觀念相關的完整規範和制度。

公元1405-1433年鄭和下西洋航行路線圖

天朝上國,是中國任何一代皇帝都想要追求的一種自尊與自大,也能使中國人找到國家榮譽感。梁武帝蕭衍時期,朝貢往來興旺,“自梁革運,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歲至,長於前代矣”。14梁書》的作者姚思廉對此滿懷贊譽,“高祖以德懷之,故朝貢歲至,美矣。”151370年(洪武三年),明朝才立國不久,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接連派兩批使節詔諭各國,前來朝貢,“以朕仿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惟欲中外人們,各安其所。又慮諸蕃僻在遠方,未悉朕意,故遣使前往諭,鹹使聞知。”161416年(永樂十四年),在柯枝國17來貢時,明成祖朱棣不免有些洋洋得意:“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聖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鹹欲使之各得其所。蓋聞風而慕化者非一所也。”18

其實,天朝制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作為中國處理鄰邦國際關系的一種原則,它強調的是天朝宗主國對藩屬國的保護義務,藩屬國要向中國“稱藩納貢”。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稱藩納貢”本來應該是一種讓朝貢國感覺到負擔而讓中國得到實惠的制度要求,但是有趣的是各藩屬國總是樂於來華朝貢,這歸因於中國長期以來實行的“厚往薄來”的朝貢原則。中國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作為“天朝上國”的富有與大度,總是對朝貢者給予大量的賞賜,其價值遠遠超過朝貢者所進貢的物品,所以不但不是朝貢國的負擔,反而成為中國的負擔。因此,在現實中,有時中國統治者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不得不對各國來華朝貢的時間和規模作出種種限制和規定。

有鑒於此,有人指責天朝體系和天朝觀念是“圖虛名而招實禍”,中國為了實現自己天朝上國的虛名不得不擔負保護藩屬國的義務,這使得本來的權利義務關系變成了事實上的單方強制義務關系,所以即使是清朝在兩次鴉片戰爭後還得出兵援助朝鮮、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