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七(第2/3頁)

總之,呂不韋的思想,帶有現代民主政府的特色,他一反商周以來的“家天下”觀念,大膽提出限制君權,反對獨裁,反對法家君權至上的理論體系,這都體現在《呂氏春秋》這本書裏。《呂氏春秋》就是他的政治宣言。書中講了無數小故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故事書,其實每個故事背後蘊含的都是呂不韋一套精密的治國理念。

呂不韋命令門客們把這本二十萬字的大書寫成之後,掛在鹹陽門上給民眾們看,宣稱“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言下之意,如果民眾也挑剔不出什麽反對意見,那麽《呂氏春秋》就可以主導起秦國的意識形態,從而迫使秦王政也接受“呂不韋思想”——即書中所反復表達的觀點:限制君權,君主處虛,與大臣分權共掌國家,所謂“公天下”、“反獨裁”——我們把引號中這兩句統稱為“呂不韋思想”。它和孔子以“仁”和“禮”來維護君權,法家以“法”和“術”來強化君權專制,都是有著革命性的不同的。所以非法非儒,雜糅百家,故而號稱雜家,其實最接近民主。

《呂氏春秋》這本雜家著作拋出的時間,正是秦王政準備加冠的前一年。呂不韋對這本書傾注了巨大期望,書中的理論關系到呂不韋的政治命運乃至中國未來兩千年的政體走向。呂不韋希望秦王政受此書影響,在親政以後能夠按此書所闡明的“呂不韋公天下、反獨裁思想”施政(當然,再次申明,這裏的公天下是和賢人——如呂不韋這樣的人公天下)。

然而,獨斷剛愎的秦王政不肯接受“呂不韋思想”,他不喜歡限制君權和分權,更喜歡君權專制,他愛看法家韓非子的書,對君主專制癡迷得超過歷代秦王。韓非子的《孤憤》上說的很清楚,君主應該牢牢掌握一國之柄,君主與貴重之臣之間不可兩存,君主要用“法術勢”控制好大臣。韓非子全文反對大臣分權太多,否則就會“國地削而私家富”,“主失勢而臣得國”。

韓非子的書很好地教育了秦王政,秦王政嘆息道:“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如果我能拿到韓非子的簽名,一起歐洲五日遊,死也不恨了。於是他對韓非子思想身體力行,力求強化君權,表現為獨攬朝綱,細大決策皆出於他,生怕大權旁落,被旁人不無憤懣地形容為“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呂不韋要想限制君權,提出公天下乃至分封制(從地域上限制君權)、君臣分權等口號,簡直是與虎謀皮。最後,作為韓非子的fans,秦王政用一杯毒酒教育了異己學說持有者——呂不韋。呂不韋的死,就死在他限制君權的思想,與秦王政的專制情結冰炭不容。

呂不韋的抱著自己的呂不韋思想,就這麽死了。他以“限制君權”為核心的呂不韋思想,“公天下”的一種口號,一並在後來的兩千年中死掉了。直到近代,民主理念的復蘇,使我們再次看到了呂不韋思想的影子。

呂不韋在死前,端著毒酒,擡眼望去,大約想到了自己的老情人——邯鄲姬。心慌意亂的他,戀戀回味著鹹陽宮裏那一段不長不短的人生金夢。他知道,與秦王政的老媽邯鄲姬,那一段中年人的婚外戀史,並不是他呂不韋致死的主要原因。愛你在心口難開什麽的,在男女作風一貫開放的先秦,那是小事。呂不韋的死,就死在《呂氏春秋》與《韓非子》兩書在爭奪秦王政的靈魂較量時,呂不韋輸掉了。他的老情人的兒子——秦王政,徹底否定了他的呂不韋思想。他一生唯一的收獲,不是萬戶侯,也不是《呂氏春秋》,而只剩與老情人的那一段曖昧戀情的回憶了。荒煙蔓草的年頭,連分手都很沉默。他怎能滿意於這一場朝風朝雨的煙。然而他卻也只能遠隔千山,注目回望,讓離情歸於平淡,戀情歸於懷想,一口飲掉毒酒。

瀟水曰:秦始皇後來使用《韓非子》作為自己治國的利器,獨斷專行,導致激化各階層矛盾,終於秦王朝滅亡。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秦始皇為了維護王權專制,就實行嚴刑峻法,危害眾多人民,再加上私欲膨脹,過度使用民力,終於導致人民不勝其苦,所謂“天下苦秦久矣”,導致“群盜並起”,陳勝吳廣這些平民都鬧起來了。而且秦始皇把一般官吏也得罪了。秦始皇治吏甚苛,這是受《韓非子》一書影響,以強化人主對於官吏的控制。官吏們被苛刻的條律戕害得夠戧,動輒得咎。於是受不了了,官吏們也造反了(如派出所長劉邦、縣丞蕭何等同志)。如果是只有一個階層的人造反(比如農民的太平天國),那還可以撲救,但現在是“海內愁怨”,各個階層都要造反了,再加上六國舊貴族野心勃勃的遺民,一同起來反抗,那就好比連地毯和家具和墻柱都著了火,這樣的房子還有救嗎?任憑秦軍再有怎樣的戰鬥力也是枉然了,不久秦王朝也就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