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難六(第2/2頁)

瀟水又曰:白起,早年起身貧寒,出於行伍,祖上據說是秦穆公時代的常敗將軍白乙丙(蹇叔的兒子,參加過城濮之戰踢球的)。白起從最低級的武官開始作起,一生戎馬而戰,終於東破三晉,南摧荊楚,威服燕齊,力震胡夷,終身大小70余戰,沒有敗績,前後陷城七十多座,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一百萬,殺傷之多,冠於中外歷史,占秦軍百余年斬首總數二分之一強。六國聞白起之名而膽寒。白起的戰功,不唯遠遠超越姜子牙、吳起等人,即便是放到兩千多年後的近代,也罕有其匹。

然而白起心地過於殘忍,其兵鋒所向,無不屍骸滿路,十室九空。當然,這和秦國以斬首為功、鼓勵殺傷的戰略總思想有關。到了長平之戰,更是慘絕人寰,一日之內,白起竟然活埋當時全球壯年男性人口的二百分之一,天地動容,鬼神變色。遂使六國人民的眼中,秦軍被冠以了“暴”的形容詞。眾所周知,秦國的政治制度明顯優越領先於腐朽的六國貴族政治,秦國來統一六國勢在必行,但是“暴”這個字眼狠狠打了秦國的折扣。邯鄲人民被圍兩年誓死不降,就是因為對秦軍的“暴”且怒且懼。白起可謂巧於戰而拙於勝。公元前三世紀的上葉,伴隨著白起的一生,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空前慘烈的半個世紀。

到了隨後的呂不韋主掌秦國內政外務以後,開始修改軍事殺戮這種偏激的作法。呂不韋到處鼓吹“義兵”,於是秦軍斬首記錄明顯減少,而土地的擴張反而速度增加。這無疑是一種策略上的進步。可惜,後來秦始皇建國後濫用刑罰,遂使人們又把“秦”與“暴”這個字眼聯系起來了。秦國空有領先的政治制度,但歷史上前後兩個時期“暴”的失誤,使得它的統治終於不能穩固——列國人民記著這個舊的仇、新的怨,眼冒熱血,總是伺機推翻秦的統治。秦國那代表著政治進步的、大有希望的華麗大廈,卻因為這兩個完全可以避免的洞,而倒塌了,亦是令人可惜的一件恨事也。

如今,長平地區的谷口村——也叫殺谷,有一種烘烤的豆腐,叫做“白起肉”;還有一種豆腐渣,叫做“白起腦”,各大餐館有吃。當地人吃著這種東西,泄著心頭之恨,也向我們訴說著秦國在公元前三世紀上葉,統一六國的兼並戰中,所犯下的軍事上的策略性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