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五(第2/2頁)

趙國使者又赴魏國求救,當時孔子的六世孫子高在魏國當相國,想救助趙國。但是秦昭王早作了魏國的統戰工作,許諾把垣雍割給魏人。魏國君臣都認為:鄰國的失敗,是我們的福氣。孔子的六世孫子順長嘆說:“我看不出二十年,天下就將盡為秦所有了!”

魏國也借不來糧食,韓國被趙人獨吞了上黨,也不肯假以援手。於是趙括知道救兵和救濟糧已經沒指望了,這才決心孤注一擲,命令空著肚子、疲軟之極的趙軍組織突圍(倘若早作突圍計劃,而不是由於畏懼白起而遲至今日,趙軍當能以壯烈犧牲一部分掩護部隊為代價,實現大多數人的順利突圍的,而不至於全軍被虜。古代這種成功突圍的例子還是滿多了。當時通訊不發達,白起不可能把四個方面防軍布置的滴水不露,趙括找到一個突破口出去當不難)。

趙括選擇了秦軍四個方面的壁壘的某一個作為突破對象,把所有能夠拿起武器的人分為四隊,周而復始地以血肉之軀去沖擊敵人密集的弩箭。可是白起指揮防守能力一點不比攻堅能力弱,而且秦軍早就把周長百多裏的壁壘鑄成,趙軍苦戰終日,一直不能突破秦壘。趙括軍隊被困在狹窄的河谷當中,回旋余地很小,只能小批量周而復始用兵,形成不了對秦壘的強大威脅。

趙括知道今日不能突圍,那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親自上陣搏戰,坐在戰車裏狂呼猛沖,他的那幫少壯派的親信都跟著他。結果一箭當胸射在了趙括這個可恨又可憐的家夥身上。趙括狂叫一聲,吐血三兩,被當場射殺在敵軍壘前。

四十萬趙軍見主帥已亡,再無鬥志,全部向武安君投降。長平大會戰至此結束,自四月至九月,用時近半年,雙方前後共投入兵力超過一百萬,最後以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告終(廉頗賠了五萬,趙括送了四十)。在這場戰役裏,白起突破了傳統兵法裏“軍不十不圍”的束縛,大膽依靠有利地形,以相近兵力包圍敵軍並予以全殲,創造了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充分印證了那句名言: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綿羊,可以打敗一頭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