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遠攻四(第2/2頁)

孟嘗君這個看似勇武實則愚蠢的家夥,興兵伐秦、攻楚兩次重大軍事行動,結果卻是虛弱了齊國、捐助了韓魏、幫助了趙人、肥大了宋國、自殘了同盟楚國,還丟了倆油瓶——中山和滕國,真是一戰而七不討好,被後人視為“遠攻近交”的典型失敗反面案例。如果齊泯王能堅持自己遠交近攻的正確初衷,不走孟嘗君的錯誤戰爭路線圖,而是結好遠方秦國,秦齊各自在鄰近地區兼並,兩家不斷擴張,東西平分中國,最後兩家碰在一起,爭個高下,齊人仍有機會。如果覺得這個辦法比較消極,那麽,齊人、秦人在各自地區擴張的時候,齊人還應該支持秦的周邊鄰國,抵制秦的擴張,遏制秦的兼並壯大,比如說齊人可以暗中支持楚國,幫助楚國鬥秦,限制秦國的擴張速度,那就更便於自我擴張,提高了勝算。可惜的是齊人沒有幫老楚,反倒是孟嘗君五年攻楚,把楚打趴下去了。

有人說,孟嘗君合縱三國去打秦國,這是削弱秦國的積極自救啊,難道不應該合攻秦國嗎。其實,孟嘗君打擊了秦人有生力量卻不能占據其領土,對秦人的削弱並不大,甚至秦人以守,他以遠攻,他的代價和損耗更大。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打擊敵人有生力量,是傷其十指;攻占敵人土地才是斷其一指。當孟嘗君合縱三國攻秦,秦人認輸求和,孟嘗君也就罷休了,沒有進占土地。大約他也不希望秦人讓出很多土地,使得韓魏獲得壯大。他只希望報掉私仇,所以,打擊秦人有生力量以後,他就撤了,而有生力量是很容易用小米從新喂養出來的,用不了多久,秦人就緩過勁來了。所以,孟嘗君合縱攻秦,與其說削弱了秦國,不如講自我消耗。

但是,齊國從齊桓公以來,延續著前人的老路,最高理想仍是做傳統的霸主。齊國雖然也吞並小國不遺余力,但對於韓、魏、燕、趙等國,一旦這些國家表示服從、跟隨,也就不再堅持對其用兵略地;甚至把共同掠奪來的大部分城邑賞給它們,以資鼓勵,顯示出霸主的泱泱風範。它仍承認七雄中其它六國的獨立地位,維持列強割據的基本政治局面,僅僅滿足於充當諸侯聯盟的領袖,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的雄心和氣魄。只是相當與諸侯共存但是地位略高的所謂霸主,自然就有了孟嘗君“遠攻近交”吃力不討好的錯誤戰爭路線了。向齊桓公那樣,結好中原,卵翼佑護中原,挾中原而伐四夷,走“近交遠攻”的作戰方向,結果白白消耗了自己,資助了韓魏。

孟嘗君“遠攻近交”結好韓魏,固不足取。齊泯王不同意孟嘗君的作法,卻也沒有瞄準韓魏。他虎視眈眈,把擴張的主要目標放在阻力較弱的齊國以東南的宋國和淮北地區,。盡管在這一地區拓地千裏,收獲很大,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偏僻,這一局部成功對於爭霸天下的整個計劃來說,並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天下的樞紐,戰略地位最重要的,還是中原韓魏地區,但我們已經說了,齊國作泱泱霸主的遺傳性,使得他對韓魏不是蠶食攻消(像秦國那樣),而是卵翼之。齊國沒有竭盡全力攻占中原韓、魏或趙的戰略要地,這顯然也有著“知難而退”的因素,這裏確實也不好打。

秦國選擇的擴張方向不同,他們對中原韓魏地區的殊死搏爭,攻占韓魏領土貪得無厭,這與它們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也有密切關系。秦國順應了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統一的歷史趨勢,以兼並海內為己任。從前,張儀為了維護秦人改革的和平外部環境,對韓魏主要以連橫結好為主,但我們很快就要在下一節看到,秦人掀起了攻擊韓魏大舉行動了。

齊國從齊威王時代的霸氣,經過齊宣王、齊瑉王而走向衰落,根本轉折點就是田嬰、孟嘗君這爺倆的前後專權。孟嘗君雖然享譽為“戰國四君子”之一,但這是受他恩惠的門人的喝采,是幫他吆喝的,為之邀譽以蒙蔽齊王,從而奪得齊王的信任與齊國的專政大權的。對於國家他是罪人。惜乎司馬遷不查,而為之樹傳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