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交遠攻三

孟嘗君打完楚國(他自己沒有出征,是讓大將匡章出征的),疲勞的軍隊返回齊國,又得到另外一個壞消息:趁著齊人遠攻楚國無暇北顧的間隙,北方的趙武靈王出兵猛攻中山。中山是齊國的小弟。齊國沒有在攻楚戰役中撈到好處,卻把北邊的小弟就此丟了,豈不大冤枉。好自趙武靈王一看齊國返回齊國了,也就迅速從中山撤退,不敢造次。

這時候,糊裏糊塗、聽信孟子大言而施仁政(施仁政就是要對別人仁,哼哼哈哈不管事,而不是像法家那樣極力監察控制臣子,結果把權柄丟給了孟嘗君)的齊宣王,死掉了。兒子齊湣王(念齊憫王)即位。喜歡笛子獨奏的齊湣王趕跑了老爹留下的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顯現得比老爹英明一些,他厭惡孟嘗君的專權,知道興兵襲遠的無聊。孟嘗君這家夥任性地帶著隊伍出去亂打,打了半天老楚而尺寸之地沒帶回來。齊湣王認為,就近攻打宋國更有利益。齊湣王的路子是對的。這時候,西邊的秦國派使臣來了。

隨著楚國在秦、齊的聯翩攻打下一蹶不振,暫時淡出國際格局,東西齊秦之間的關系敏感起來。齊秦各自成為東西兩極強國。

西邊的秦昭王想蠶食其鄰國——中原韓魏,怕齊國從東邊幹涉,於是派來時節,號召齊秦結好,秦昭王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還送了一個哥哥涇陽君入齊為人質。齊國是什麽態度呢?齊湣王也正想就近吞滅中原東部的宋國,怕秦國幹涉,所以歡迎秦國的提議。於是齊秦兩國交好國。這樣,兩國都是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了,一東一西各自在自己的周邊開疆拓土。

兩國交好的標志就是秦昭王邀請孟嘗君入秦為相邦(兩國結好,一國就會派自己信用的重臣去另一國工作,以次促進兩國邦交和睦)。齊湣王贊同,他巴不得身邊這個的“權臣”,早點離開自己。

孟嘗君本意不願意去秦國為相,他的門客也覺得去秦國促進秦齊結好,這任務太艱巨、太危險,但是齊泯王發話了,要他去。他只好接受秦昭王的聘書,說出國玩玩也好,就很快備好車馬,開赴秦國當官去了。作為堂堂齊國相國,怎麽能去秦國當相呢?這事現在看來匪夷所思,但戰國時代司空見慣。兩國之間交換高級官員,是聯盟結好的表現,確保邦交和睦,就像戀人之間互相拿著筷子,往對方嘴裏喂飯(我在上清華的時候很流行這個,不知現在怎樣了)。

孟嘗君被喂到了秦國,滿臉堆笑,孝敬給了秦昭王一件“狐白裘”當見面禮。這條狐白裘是無價之寶,因為它是純白色狐狸皮作的。白色狐狸中國罕見,只有北極才有,由於路途遙遠,一般流浪不到中國來。中國的狐狸雖然不白,但每個狐狸的倆胳膊窩(狐腋)下面,有一小塊兒白色毛皮。孟嘗君的這件白狐狸皮,就是截取狐腋的白色毛皮拼制而成,通常需用數百只狐狸的狐腋才能湊成一件,所以有“集腋成裘”之說。不過,狐腋應該有狐臭,這種皮裘味道好嗎?不管味道如何,由於取材艱難(一只狐狸只有兩小塊兒狐腋啊),狐白裘非常貴重,只有周天子才能穿。而諸侯是穿狐黃裘,卿大夫穿狐青裘,士用羔裘,衛士用虎裘、狼裘,依等級而降值,體現了大周的禮儀制度。至於庶民,只能穿著犬、羊之裘。不過孟嘗君居然也用狐白裘,周朝的等級制度,早就被隨意出入了。

孟嘗君在秦國工作到了第二年,有人開始變得不爽。這人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不希望齊秦合作,他希望齊秦為敵,互相消耗,最好齊秦互相打起來,自己好趁機取中山。於是趙派出遊說者,說服秦昭王放棄和齊的打算。這個遊說成功了,秦昭王決定親趙,以趙國派來的樓緩為秦國相國,標志著秦趙結好。

秦人為什麽宣布改和趙結好了呢,因為秦人的主攻方向目前是韓魏,他希望自己攻打韓魏的時候,北部的趙國不要搗亂,從脊背上幹預出兵。趙國願意結秦,是想拆散齊秦聯盟,,最好齊秦能互相打起來,兵士膠著在中原戰場上,自己趁機在河北吞中山,就無人幹預了。

於是,秦昭王於是免去孟嘗君的相職,改用趙人派來的重臣。但又怕孟嘗君滿腦子帶著政府機密回到齊家,對秦人不利。於是把孟嘗君軟禁在家,準備割掉腦袋,腦袋以外其它部分可以回國。

孟嘗君害怕了,派人向秦昭王的幸姬獻上兩對玉壁,請她幫忙說好話放人。“幸姬”就是受寵幸的姬妾的意思,在古代“幸”差不多就是love的意思。秦昭王的幸姬答應幫忙,但是條件是給她一件狐白裘。

“可惜我只有一件狐白裘,而且剛來的時候已經送給秦王了,怎麽辦啊。”孟嘗君問自己的門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