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騎射六

趙武靈王對中山的這一波進攻,戰果也許比他預期的小:北路軍(戰車和騎兵)在牛翦、趙希率領下,奪得中山北部兩個城邑和一個要塞。南路軍,趙武靈王帶著自己實習的大兒子(公子章)奪了四個城邑。這些城邑,面積都很小,邊長一公裏左右。在戰國時代,這樣規模的城邑有兩千多個,相當於解放前的縣城。

兩年後,趙國又攻中山,這次可能很不得手,所以沒有什麽戰果紀錄。這是因為中山本身力量不弱,並且東有鄰境的齊國支持。齊國是背負東海的泱泱大國,它和中山結為同盟,準確的說,中山是他的小弟,它不能允許別的國際勢力卷走這片地盤。

於是,接下來的四年間,趙武靈王迫於齊國威懾,停攻中山。但是,狼如果把頭伸進了羊圈,就決不會再把身子留在圈外。趙武靈王等待著發起最後“終結”總攻的良機。

他像一只老鼠,想出去偷油,但是貓兒就在洞外,於是趙武靈王等著貓兒(齊國)打盹的時候。終於等來了:兩年後,公元前301年,齊國專權份子孟嘗君,遠征南方的楚國去了,給趙武靈王出兵去“終結”中山留出了空隙。為什麽齊國去打楚國呢?因為十年前,楚懷王受張儀誆騙,相繼在藍田、丹水大戰喪師十萬於秦人,他被迫接受張儀連橫之說,與秦人結好。秦楚長期結好,構成對齊的潛在威脅——秦、齊、楚分別是西、東、南三角強國——魯莽的孟嘗君不懂得采取外交手段瓦解秦楚聯合,而是悍然興師,去毆打老楚,靠武力迫之就範。趙武靈王一看,好哇,大貓出門去找老狗打架了,我也趕緊也出門偷油吧!於是去中山拖油瓶——趙國再攻中山。中山戰敗,中山王亡命齊國。

趙武靈王樂了,剛要呲著牙深度進攻中山。不料齊國遠征軍在對峙六個月之後,夜渡沘水河,擒殺了楚國大將唐昧,大殺楚師,凱旋而歸了。趙武靈王也趕緊放下油瓶,從中山撤兵回來。

奇怪的是,孟嘗君並沒有對趙宣戰(以搶救自己的小弟中山),而是繼續卷入另一場戰爭旋渦:他對西邊的秦國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為期三年的遠攻——因為秦昭王把他孟嘗君誆進了鹹陽,差點掉了腦袋,雞鳴狗盜才逃脫出境。孟嘗君作為報復,發齊國大兵與韓魏友軍一起,長期膠著在函谷關一帶,鏖戰連年,消耗著齊國國力,無力支持中山。

趙武靈王趁此天賜良機,帶著他“胡服騎射”的驍勇戰士,再度出征,於公元前296年,終於滅掉中山,納之於囊中。同年,在函谷關鏖戰三年的齊、韓、魏聯軍,也破關而入,迫使秦人還地講和。

公元前四、三世紀之交,胡服騎射改革後的趙武靈王,前後合計六伐中山,跨度十年,這十年基本上與孟嘗君攻楚五年、攻秦三年相始終。期間,如果孟嘗君稍稍假以援手,出兵幹預中山戰事,或者像從前“圍魏救趙”那樣,攻擊趙國本土(最好連結西邊的秦人一起動手),趙國勢必危矣。具體來講可以這樣:趁著趙人外出攻中山,齊人許給秦人好處,然後齊秦聯兵從東西兩方向進犯邯鄲,師出於外的趙軍必倉惶回救,齊秦以逸待勞截其歸路,中山則躡跡掩殺其後,第二個馬陵之戰就會重演,趙國就完蛋了,至少可以保住中山不亡。

但是趙武靈王不愧為深謀遠慮之人,他事前派大臣“樓緩”入秦,結好秦人,使得秦人始終不幹預趙人的“北上驅胡、東括中山”的擴疆戰爭。而孟嘗君這個看似勇武實則愚蠢的家夥,累年以齊兵攻楚、伐秦,把國家積糧消耗殆盡,士卒疲敝無暇它顧,坐視趙人吞滅他的“小弟”而自我壯大,一點動作使不出來。還有糟糕的是,趁齊人攻楚、伐秦之機,它的鄰居宋康王也積極出去抓油瓶,吞滅了齊國附近的滕國(這本也是齊國的爪下之物)。

孟嘗君興兵伐秦、攻楚,結果卻是虛弱了齊國、捐助了韓魏、幫助了趙人、肥大了宋國、自殘了同盟楚國,還丟了倆油瓶——中山和滕國,真是一戰而七不討好。

不管怎麽樣,趙武靈王利用齊人孟嘗君盲動的寶貴時機,滅掉了煊赫一時的中山,盡得河北大片土地(由此,河北省也得名“燕趙大地”,西半是趙,東北半是燕)。而“中山”,這個代表著戎狄最高成就、閃爍著文明之光的國家,從戰國的版圖上被抹去了,只剩下它的夯土城墻,殘垣斷壑,至今還聳立在河北大地的什麽麥田裏。

趙武靈王如何對待他所俘虜的中山王呢,出於善意,趙武靈王替他選了一個艱苦卓絕的地方去養老——貧困的陜北(榆林地區),那裏用“詩人”的話描述就是“三邊沒有樹石頭少,莊戶人的日子過不了”(這是詩人嗎?)。當然,“詩人”描述的是現代的陜北,當初還是有一點林子的(所以時稱“榆中”,有榆樹林),不過,因為缺水,只有一些狄人和三胡在此遊蕩,地貧只適合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