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文侯五

如果說趙家的趙無恤是進入戰國時代第一位鱷魚,那魏家的魏斯就是第二位鱷魚。在三家分晉成為獨立的諸侯以後,魏斯的大號就變成了魏文侯,我們以後就用魏文侯還稱呼他。魏文侯(魏斯)的祖先是晉獻公的保鏢,因功被封在魏地(陜州芮城縣北),得姓魏。中間有名人魏仇(追隨重耳流浪的九袋長老)、魏絳(和戎有功)、魏舒(魏舒方陣)。魏文侯(魏斯)是雄才大略之主,曉得招徠人材。每次經過本地大賢“段幹木”所居住的胡同,他一定要憑軾而立,由此得譽於諸侯,人才都來投奔他。被魏斯擢用的人才,有治鄴的西門豹大官人,還有攻打中山國的樂羊子以及名將吳起。

魏文侯(魏斯)還喜歡儒者,拜孔子弟子子夏(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就是他)為師,讀書期間,還給儒家的《孝經》作了注。這位子夏老師,治學強調形式主義。學生們只要練習灑掃應對進退禮節,就可以混到畢業了。所以,魏文侯被訓練得特別在意人生小節。有一次,他和大家喝酒,喝著喝著就迷魂了,站不起來了。天不湊巧,又下起了雨,遠古世界一片春雨瀟瀟。

魏文侯突然想起農林局長(虞人)來了:“壞了,我跟虞人有個約定,下午打獵去呢!”於是,不顧大家勸阻,他冒雨去找虞人,一起外出打獵。雨天小動物都不出來,就這兩個傻瓜在野地裏猛跑。一直打獵到天黑,把自己累得要死。

魏文候還有一次上街,看見路上一個家夥反穿著皮襖,背著柴禾,這家夥解釋說:“我把有毛的一側穿在裏邊,這樣毛毛就不會被柴禾劃掉了。”

“可是,”魏文候說,“你把皮子露在外邊,一旦被柴禾掛破了,毛毛不也要掉嗎?皮子沒有了,毛到哪裏依附啊?”這個道理被後來的另一件事所深化。有一次地方上超額完成稅收指標,群臣紛紛稱賀,魏文候唯獨憂慮:“老百姓就是皮子,收了太多的稅,皮子損傷了,以後稅源就枯竭了。我們不能允許這種做法。”

魏文侯除了有西門豹、樂羊、吳起這些俊傑為其效命,還有一個佳賓叫田子方,此人是子貢的徒弟,也相當機靈,跟子貢一樣會來事兒。有一次魏文侯飲酒,欣賞著音樂,說:“鐘聲不諧調啊,左邊的音高。”田子方故意掩嘴而笑:“臣聽說,君主只要管理好‘樂官’就行了,不賢明的君主才直接管理音樂。我怕您是審於聲,而聾於官哦。”(這是典型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調子,亦有一點道理)。

魏文侯經常思索晉國的滅亡,晉國堂堂的百年北方霸主,怎麽就突然一下子被我們三家分掉了呢?早在春秋初期,晉獻公盡殺群公子,以免這些人威脅君權。接著,他引進異姓家族,積極變革進取,任人唯賢取代任人唯親。於是國際霸業,多在晉國。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晉國國君沒有發展出一套控制異姓大家族的經驗,異姓大家族憑借軍功獲得封地,在封地上日益強大,他們世代受恩,世襲官職,積累的軍事、經濟實力淩駕在國君之上,終於控制國君一族,最終三家分晉。

魏文侯從“三家分晉”中總結出了封建制的危害:封給卿大夫大家族以獨立的封地,聽憑卿大夫家族坐大,是國君的取死之道。於是趙、魏、韓三個新諸侯國的國君,從晉國滅亡的過程中吸取教訓,時時警惕自己被下屬奪了權,重演從前晉國的故事。它們以晉國君為前車之鑒,紛紛強化君權,通過改革,從“多家族聯合體執政”向“君權一元化專制”轉型。三家分晉對於中國歷史意義重大,趙、魏、韓強化君權的歷史潮流,終於匯集成未來中國在秦朝以後的皇權專制社會。

趙、魏、韓國君是如何從“多家族聯合體執政”向“君權一元化專制”轉型的呢?首先是在意識形態上,國君要不斷強調自己在臣子中的崇高地位。前文中,趙無恤嘉獎那個在圍城時期一直堅持不懈向他恭謹地磕頭的笨蛋,就是為了鼓勵崇君思想。趙無恤褒揚為了舊主不惜九死一生的豫讓,這是對國人崇君教育的一部門。但是,光靠思想政治工作是不足以強化君權的,還得從機制上入手,只有幹掉卿大夫家族這種封建特權節制,才能徹底避免卿大夫家族上侵君權,三家分晉這樣的歷史悲劇。而這一偉大工作,就交給了當時應運而生的法人物去實現。魏文侯手下的李悝,就是法家的鼻祖,正好適應了這一需要。

李悝以前是學儒的,學通了以後,就創了一門獨門功夫——法家。魏文侯知道他本事大,就任命李悝為“相”(文官之長,總令政務),從而使得魏國最早成為“將、相”分制的國家,便於幹部專業化建設。李悝的法家改革是列國中的最早者。李悝的思想,就是用職業化官僚取代卿大夫,從而革了那些世襲大家族的命,使他們無法威脅君權,這也是法家思想的根本。這些招募來的官僚不占有土地,地方土地上的軍隊也是國家的,他只有有限的調度權。職業官僚取代世襲大家族,從而避免了大家族在世襲的封地上擁權自重,憑空坐大,對抗國君,避免重蹈從前晉國一分為三的覆轍。法家思想同時還要求把大家族的封邑改為郡縣,對郡縣的控制權直接牢牢抓在國君手裏,賦稅直接交給國君,而不是從前封邑上的卿大夫家族。中央委派官吏去郡縣管理行政與稅收,並且實行“將相”分立,二人互相監督,避免出現權力集中一人的權臣。大臣只能當官,但不給封地,也不給他們世襲官職的機會,避免他們時代累積,把持國政。法家還幫助國君用“法、術、勢”來監督臣子。這種趨勢最終發展到秦始皇時代,以郡縣制徹底取代了封建制度,君權專制取代了貴族(大家族)群體政治,中國從封建時代進入皇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