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氏孤兒四(第3/3頁)

一看敵人自己鬥起來了,趙盾趕緊以鞋的速度逃出宮殿,來到大街上,僥幸活命。(說跑丟了鞋不太準,當時見國君必須脫鞋、脫襪,站在席子上,所以趙盾是光著腳跑的)。趙盾光著腳站在大街上,也不敢回家,徑往國境線上奔命,打算也躲到翟國去,因為他在那兒的草原誕生的。半路上,卻遇上了堂弟趙穿。

趙穿是莽撞人,前面“河曲之役”的惹禍份子,大嘴巴。他嚷嚷道:“哥哥呀,不跑,主公真不講理,我去面見他,給你調節調節吧。”於是趙盾在首陽山等候消息,莽撞人趙穿見了晉靈公,二話不說,就把這個可恨又可笑、可悲又可憐的小昏君殺了。晉靈公屍體倒在朝堂,上面沾著酒菜,滿面憤懣淒惶。其實晉靈公滿可以不當國君,當個春秋時代無憂無慮的鄉下野小子多好,愛怎麽打鳥怎麽打鳥,不會有人來進諫。

趙盾回朝主事,讓趙穿去洛陽,迎來了在那裏留學的晉襄公的弟弟(重耳的另一個兒子)即位為“晉成公”,晉成公混了沒幾年就死了,其兒子晉景公繼位。

晉國更始,皆大歡喜。不料,有名的史官董狐這時候卻出來了,他在國家档案裏寫道:“趙盾弑其君”。趙盾看後很驚詫,瞪著眼珠問董狐有沒有搞錯。

董狐回答:“你是國家正卿,你出逃但沒有逃出國境。只要在國境內你就是政府負責人,就要對國家安危、主子性命負責。你從國境回來以後,至今也沒殺死作亂之人(趙穿),趙穿是你的族人,我不說你弑君說誰呢。”趙盾有口難辯,沒奈何,替趙穿背了這個弑君惡名。這就是所謂“董狐直筆”,傳為史學美談,一邊是誇董狐剛嚴不阿,一邊也推崇忠君思想,被美美地大書特書在《春秋》一書之中。(關羽先生夜讀《春秋》,想來讀得滾瓜爛熟,所以才變得那麽“忠”啊!)

但趙盾沒有借助自己的沖天勢力強求董狐改寫史書,也不殺這個仗義直筆的董狐,可見趙盾的確“心古”一些,比起後來連殺兩個史官的齊國弑君犯“崔杼”,或者大興文字獄的“我大清”,要雅量高致得多了。世人也都挺同情趙盾,畢竟趙盾是個好官。孔子後來聽到這件事,也說:“董狐是個優秀史官,據法直書,毫不隱瞞。趙盾是優秀上卿,遵守法制,甘願承受壞名聲。可惜呀,如果趙盾逃出國境,也就免除罪名了。”——難得他老人家誇別人一句好,不過孔子後半句話,卻是不通時務的教條。什麽出境就沒罪了,趙氏家族與國君的你死我活鬥爭,是分封制的時勢必然,跟出境有什麽關系!

趙盾雖然最終活了,但後來,趙盾家族還是被滅門了。趙盾一家的慘劇,使人聯想起明朝萬歷年間的張居正。張居正也是輔佐小孩,辛辛苦苦教小皇帝明神宗讀書,皇帝被他束縛多了,成人以後就走向報復的極端,反咬張居正,逼死其子,抄了張家。這也是小皇帝強化君權的時勢必然啊。有時候我們看歷史,看見好人被冤死了(比如趙盾、張居正之滅家悲劇),頗灑了同情和憤恨的淚水,但我們看不到它背後的政治集團鬥爭因素。既要從政,就要擔負起這樣的風險啊。所以,亦無所謂悔,無所謂冤。

唯一不同的是,張居正事先病死掉了,明神宗對他的報復,只限於抄了他的家,逼死他的一兩個兒子而已。趙盾就驚險多了,簡直被晉靈公反咬得要死,在消極的自衛中,又落了弑君的惡名,後來最終還是被滅了門。世人都很同情趙盾,不過張居正也不是沒有人非議,千秋功罪,還待後人評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