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公之恨三

重耳、夷吾逃亡以後,晉獻公的病更加嚴重了,人哆嗦得像一台脂肪振動機。他趕緊把驪姬的兒子奚齊立為太子。這孩子歲數還太小,需要有人罩著。當年曾經獻計“假虞滅虢”的荀息大夫因為有腦子,被晉獻公選為奚齊的監護人,發誓效忠奚齊。

晉獻公說,有你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隨後,刻苦努力一輩子的晉獻公同志在公元前651年一個美好的九月秋天,像一快幹枯的裏程碑,倒在了晉國尚待開墾的土地上。死後他被謚為“獻公”,“聰明睿智”叫做“獻”,可見人們眼裏他並不傻,不至於被狐狸精驪姬蒙蔽而誤信讒言,殺害自己的孩子申生。

事實上,晉獻公殺死申生,另有隱衷。當初晉獻公決定違逆神漢的“水晶球”,硬把驪姬升為第一夫人時,就意味著也要把驪姬的孩子“奚齊”升為太子。接下來,晉獻公要做的抉擇是:“奚齊”升為太子之後,原太子申生是不是還要繼續活下去呢!事實上,讓手握兵權並且身後很多鐵杆追隨者的原太子“申生”留著繼續活下去,是對年幼的奚齊的嚴重威脅。一旦晉獻公死後,奚齊就可能為申生所殺。這不是因為申生有殺人的動機,而是因為他有殺人的能力。即便申生不動手,申生的追隨者也會替他動手的,從而把申生推上君位。(這一點上,晉獻公判斷的沒錯!晉獻公死後,申生的舊僚——以大夫“裏克”為首,還是立刻殺死了奚齊。)

但這只是“可能”,一個略為仁慈的人不會為了自己死後“可能”出現的動蕩就幹脆先動殺機。但晉獻公不是一個仁慈的人,相反,他是一個狠人——年輕時代“盡殺群公子”的事件就證明了他這一點:寧可錯殺一千,也不可遺漏一個潛在的禍端。所以,除掉申生以保護幼子奚齊,在晉獻公這樣狠而且謹慎的人來說,是事出必然且無需太多猶豫的。不但要殺申生,甚至重耳、夷吾這些孩子,也要殺掉或驅逐掉,從而給年幼的奚齊留下百分百安全的空間,自己才放心地撒手人寰,這簡直就是他年輕時候“盡殺群公子”的年老翻版。年輕時是為了給自己留下一片藍天,年老時是為了給幼子鏟凈一片荊棘。兩千多年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兒孫而鏟殺朝中功臣,可謂是晉獻公的知音。

不說太多了,晉獻公和太子申生間的恩恩怨怨,我們還是不要過多介入和猜測吧。總之,“驪姬的毒蛇頭作梗,制造祭肉撒毒案,把太子申生陷害而死”,這種傳統小說中的紅顏禍水論,你不要輕信就是了。其實通過祭肉撒毒冤案陷害申生,驪姬不是主謀,至少應該理解成驪姬、晉獻公的共謀,甚至晉獻公是最終批準這個方案的人。如今山西南部的絳縣,至今還有晉獻公的墳,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有空你可以去看看。那裏也有晉文公重耳的墓。生前不能相容的父子,死後住成了鄰居。

晉獻公忐忑不安地離開他所草創地江山,留下他與驪姬生產的小兒子“奚齊”繼位。在顧命大臣、老幹部“荀息”的細密保護下,奚齊順利接班了。然而與此同時,絳城內“前太子申生的黨人”也沒閑著,準備把太子申生所失去的一切再奪回來。所謂太子申生的黨人,以太子申生生前的副將“裏克”為首腦。裏克下面,還有一批頗有勢力的幫忙者:當初太子申生做下軍統帥時候,有副車七輛,分乘七將,號稱“七輿大夫”。這些人有個共同特點,就是深恨驪姬、奚齊一幫,想為申生報仇。“裏克”於是抓緊時機,在城裏串聯了“七輿大夫”,並選出最擅長殺小孩的武林高手,刺殺奚齊。

荀息作為小主子“奚齊”的監護人,當然比我們今天的人更熟知當時絳城內的險惡形勢。他杜絕一切讓“奚齊”拋頭露面機會以遠離危險,但給老晉獻公發喪,奚齊卻是無法規避的。這一天,發喪的隊伍從內城(也叫宮城,downtown)開出了,老荀息百方戒備,用犀牛皮盾牌護住小主子奚齊,走在隊伍最中央,喪車前頭。而裏克派出的刺客也化妝成舉招魂幡的,混在隊列中。

隊伍抵達城外墓地,焚香祭奠開始。眾人大哭,情緒混亂。刺客刷地抽出青銅寶劍,一劍刺穿盾牌,直抵後面的奚齊小國君。奚齊來不及叫,死於非命,時年11歲。奚齊的保鏢杖劍來救,沒走兩招,也被一劍釘死。

小國君死了,荀息非常痛苦,一邊埋怨自己,一邊趕緊回城開會,討論對策。神情沮喪的驪姬又抱著她妹妹所生的“日本女孩”卓子也來旁聽。會上,梁五同志(晉獻公從前的同性戀朋友)首先發言:“既然太子申生的黨人裏克賊殺了我們小主公奚齊——(說到這,旁邊驪姬趕緊掉眼淚),但我們還有卓子。俗話說,以血還血,以牙還牙,以掃帚疙瘩還板磚頭,咱們就不能殺他裏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