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諸侯三(第3/3頁)

鄭莊公首先擂鼓,以已方右踞攻擊政府軍左翼。政府軍左翼麾下的陳國兵從前被鄭莊公打怕了,態度首鼠兩端,進退六神無主,打起仗來磨洋工,成為周聯軍的死穴。鄭莊公瞅準了這一點,揪住了陳軍狠踢猛踹。陳軍氣餒,鬥志不堅,在鄭莊公的戰車咬合下,抱著腦袋四散。這幫老兵油子率先跳車逃跑,跑的時候還斜刺裏亂撞,把整個政府軍左翼撞得一團糟左翼指揮失靈,遂土崩瓦解。

鄭莊公勝了第一場,展開第二回合接戰,以左踞沖擊政府軍右軍(附屬有蔡、衛兵)。蔡、衛兵比陳國兵也強不到哪去,也是驚弓之鳥,很快發生退卻。但右軍統帥虢公林父不負周桓王倚重,奮勇力戰,穩住陣腳,將業已插入己方陣地的鄭軍像拔釘子一樣,拔了出來。鄭軍被逼退回。

雙方各自一勝一負,戰局逼平。鄭莊公不給對方以喘息機會,揮動三軍全線猛烈出擊,分別由左右兩翼實施向心合圍,集中力量壓擊周桓王中軍,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周桓王已失去右軍,只得以左軍、中軍沉著應戰,幾次化險為夷。雙方擁擠著亂打,舉起又落下的長戈和矛戟,使這裏更像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周桓王親自也動手了,揮舞銅鉞砍擊逼近他戰車的敵人。銅鉞就是大斧子。不過他一攙和反倒麻煩了,鄭國大夫祝聃從遠處瞄了個準,嗖的一下,毒蛇一樣的一支竹箭正中周桓王肩膀。血立刻從青銅箭頭下流了出來,一同流淌著的還有三軍的士氣。天子中箭,可了不得了,政府軍旌旗波動,只好邊打邊退。

看見老周倒退,要不要追殺呢?按照大周朝作戰禮儀,追擊逃跑的敵人不要超過一百步距離,跟蹤追擊不要超過九裏,這都是為了表示禮節,打仗點到為止,不為已甚。畢竟大家都是親戚,三百年前是一家。鄭莊公也怕自己幹得太大了,而且政府軍雖退不亂,老鄭於是下令收住兵車。公元前707年,周鄭“長葛之戰”,就這樣嗄然而止了。

是不是不夠過癮,春秋早期的打仗就是這樣的,古典味道,像一場開幕式的隊列表演,不像戰爭。配得還是交響樂,讓人昏昏欲睡。這就是春秋古人可愛的地方,他們不認為戰爭是無節制的行為,恪守戰爭受道德規則約束的信念。所以當時的戰爭場面刻板得可以,體現了“以軍禮待邦國”的戰場禮儀,目的主要是分個勝負,反對暴力殺傷。當然這樣的戰爭也不算殘酷。

另外,周桓王發動的此次戰役,根本就是戰略錯誤,因為他的政府軍沒有必勝把握。雖然他是個血性男子,但作為一國之君,押這樣的戰爭賭,勝了,於自己的國君身份並無增補,敗了,整個國威就算玩完。“上將伐謀”,外交是周天子的優勢,可是他並沒有利用之,結果訴諸於戰鬥,中了一箭,這才舒服了。好在當時的箭殺傷力不大,除非直接射在脖子上,其它地方有牛皮甲護著,不太致命。正是由於弓箭殺傷力不大,不善於移動避箭的戰車在戰場上才很有地位。戰國以後用上弩,就輸給騎兵了。這是後話。

公元前707年的長葛之戰,正式宣布了周桓王“外幹中間也幹”的事實,從此天子成為縮頭烏龜,諸侯之間排座次、爭老大的春秋時代兩百年紛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