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諸侯三(第2/3頁)

雖然在拼命地走台步,但周平王慢慢鎮不住大家了,諸侯甚至越級使用他的禮樂。這就是後來孔子所說的“禮崩樂壞”。周平王不得不在王位上戰戰兢兢、憂憂悶悶。他混了五十一年,終於死掉。這仿佛也是個規律,歷史上那些活得不爽的天子,往往出奇地長壽,比如被兒子奪了皇位被迫退居二線的唐玄宗就活了八十多。大約人生的福氣是個常數C,要麽過把癮就死,很快消耗完這個常數C——像隋煬帝那樣;要麽當擺設傀儡,慢慢地消磨C,年頭卻拉長了。

周平王一死,該輪到他那在鄭國作人質的太子繼位。不料太子福氣太差,在鄭國作人質期間死了。好在太子還有兒子,繼位,是為周桓王。周桓王因為親爹沒享一天榮華富貴就以人質身份客死鄭國了,亡爹之痛,切膚透骨,他咬牙切齒道:“他奶奶的雄!我恨透鄭莊公了。幹脆我罷免了他!不許他在朝廷當卿啦。”這個血氣方剛的年輕天子是個莽撞人,把老鄭撤職了。

鄭莊公回到自己的封國(鄭國,今河南新鄭,距離洛陽以東一百五十公裏),繼續當諸侯國君。他不甘心,為了報復周桓王,嘿嘿一聲冷笑,派軍隊跑到洛陽邊上給自己撒氣。士兵們抄起鐮刀,一聲吆喝,把周天子的麥子割了好幾百畝,挾著麥子跑了回來。氣得周天子幹瞪眼追繳不回來。到了秋天,洛陽附近的小米也熟了,鄭莊公故伎重演,又跑去洛陽搶小米,氣得周桓王直喊:“我靠——根本不拿我們天子當回事啦。”這一年冬天,周天子的糧食就不夠吃了,只好跟東部的宋國以及北部的衛國去借(周天子的洛陽在河南省中部)。出於禮貌,鄭莊公也掏了點糧食去救濟老周。搶歸搶,名分還是要維護的,畢竟天子是老大,偉大的地位從老祖宗時代從未動搖過。

經過兩年反思,鄭莊公為了照顧自己在諸侯中的影響,覺得還是以和為貴,就親自跑到洛陽去道歉:“您是一國之長,我錯了,我以後不敢再憑借國力強橫就欺負您了。我給您上貢好東西來了。”鄭莊公作出低姿態,想把邦交關系恢復到割麥子以前的歷史水平。

周桓王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當狐狸說要睡覺的時候,母雞更要打起精神。於是他拿割麥子的事兒挖苦鄭莊公,回饋給他兩車秕糠以示侮辱。悻悻不樂的鄭莊公返回鄭國,用秕糠給豬圈鋪了一層地毯,心裏堅定了唱對台戲的決心。

這時候周桓王決定先發制人,打垮鄭莊公。他估算了一下自己的軍隊:按道理,周天子應該有六個軍(每軍編制一萬余人),但東遷至洛陽以來,作為外來戶,大周天子已湊不足兩個半軍。如果去征討擁有三個軍的鄭國,相當於母雞去進攻狐狸。周桓王的參謀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建議借力打力,從附近諸侯國家拉贊助。最佳的同盟人選,當然是那些被鄭國欺負過的列弱了。於是,周桓王講好,請衛、陳、蔡三個不中看也不中用的家夥贊助發兵。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天子戰車完成編隊,從洛陽隆隆啟程。衛、陳、蔡三國也從河南地區各起本國主力,到指定地點約齊,將一架巨大的戰爭機器,瞄向威脅中原大地安全格局的、飽經風霜的鄭莊公老大爺身上。

鄭莊公刮凈家底,把三軍傾巢而出,以攻代防,催動兵馬出駐新鄭市南的長葛地區,和周天子聯軍對峙。中原大地上中央軍與地方軍的對抗戰,箭在弦上,一觸即發了。

中央軍的作戰指揮人員有:

統帥周桓王指揮中軍,居中

將領虢公林父(卿士)指揮右軍。附屬蔡、衛勤王部隊

周公黑肩(卿士)指揮左軍。附屬陳國勤王軍

兵車約400輛

鄭國作戰序列:

統帥鄭莊公寤生(名字不太雅)

將領祭足(正卿)統領左軍

原繁(大夫)統領中軍

公子元(大夫)居中軍

高渠彌(大夫)居中軍

祝聃(大夫)居中軍

曼伯(大夫)統領右軍

兵車約300輛

鄭莊公為了規避周天子的左、中、右三軍稱號,將自己三軍稱作“左踞,右踞,中踞”(踞是大公雞爪子的意思。當時鬥雞,雞爪子還套上青銅的“拳擊手套”)。這種三軍編制該怎麽打仗呢?三軍依次決戰,己方的左軍對敵方的右軍,己方的右軍對敵方的左軍,最後是中軍對中軍,鳴鼓而擊之,合計較量三次。每次較量的時候,其它各軍就等著看。這都是大周朝祖上訂的作戰的禮數。

打鬥的時候,戰車一般使用大排面橫列作戰方式:兩軍對壘的戰車都以橫排前進,迎面對沖,敵我車輛倆倆交錯,戰車兵從車上立直了身子,趁著與敵車一錯軸的時刻,拿戈往旁邊車上的人腦袋上招呼,或者用矛去戳。屈原說的“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短兵相接”的成語來源。正因為要錯軸而戰,所以戰車的隊形非常關鍵,一排排要穩齊,在鼓點指揮下橫排前進,這樣才能確保錯車時兩兩夾擊對方戰車,威力疊加,才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