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風舜雨二(第2/2頁)

摯可能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常理來講,他應該給三個弟弟都提供或近或遠的封地,去外地當“CEO”,

獨立門戶。但是也許出於某種不便言明的擔憂,他沒有給種地英雄後稷、鳥蛋之子子契任何封地,只讓他們繼續當平頭百姓,愛怎麽種地怎麽種地,愛怎麽吃鳥蛋怎麽吃鳥蛋!(注:當時老百姓戴著現在尼姑戴的那樣的無檐平頂方帽子,是地道的平頭老百姓。)

摯只是給了十一歲的小弟弟放勛一塊沒有名字的地方,在河南濮陽往北三百公裏處。放勛來到這個封地後,給這個地方創造了名字,叫“唐”。唐字的甲骨文寫法,就是一個蓋子壓在陶罐子上,防止因沸騰而把湯翻滾出去(甲骨文圖片)。所以唐的本意基本就是熱湯(這是王國維的意見)。現在中國人被稱為唐人,在紐約也好倫敦也好,都有唐人街,唐人一詞最遠就可以追溯到放勛創造的這個地名——“唐”(在今河北省中部的唐縣)。這說明了放勛具有燒制陶器的特長,或者具有熬湯喝湯的稟賦。不管怎麽樣,唐人就是善於熬湯的人,這即使在紐約倫敦,理解起來也沒有錯。其實熬湯與中國人的為政之道、處世之道,確有妙不可言的共通性。

小弟弟放勛並沒有為了燒陶或熬湯喝湯而玩物喪志,相反,他在唐地迅速顯示出超人的政治才華,到了二十歲時已經仁義如天、智慧如神,四方各地的人們眺望著唐地的他,就像期待溫馨煦暖的太陽、像滋潤萬物的雨雲。中原南北事無大小,已經幾乎全被放勛掌管了。摯不能治理好國家,漸漸也就對權力喪失了興趣,看到這樣作下去沒有意思,便率領自己的一套政府班子北上去“唐”地見弟弟,請求把自己的位子交出來。放勛沒有推辭,很痛快地點頭答應了。哥倆搞了一個隆重的權力交接儀式,管它叫做“禪讓”。

放勛不想呆在哥哥的河南濮陽,他覺得收購一家企業不如另辦一個公司好,於是帶著自己的人,往東南跑到了如今的山東定陶,放勛就此成為華夏各部族的名義盟主,號為帝堯。而這時候,正是距今四千一百多年前的蒼茫古代。在地球的另一側上,埃及法老們的大金字塔,已經在地球上聳立了五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