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湮滅

多爾袞的大手筆

“活雷鋒”李自成終究沒有能夠撐多久,再說就弘光政權這副德行,撐得再久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十八日,清軍攻陷西安。多鐸接到了多爾袞的命令,於二月二十四日抵達河南府,準備重啟南下的征程。

此時,李自成經潼關戰役後損失慘重,一路潰敗,率殘部鉆了山溝,阿濟格的大軍已經到位,有的是時間跟他們耗。憑李自成殘存的實力,能不能保條命還得看阿濟格的智商,想再來一次“逆襲”?等下輩子吧!

西北、中原已無後顧之憂,西南的張獻忠暫時可以忽略不計,讓他自己先鬧騰幾年。“輕裝上陣”的多爾袞重新謀劃了旨在徹底剿滅弘光政權的大手筆。

跟上一次相比,清軍的兵力顯然要充足得多,多爾袞的大手筆,實際上就是一套中、西、東“三管齊下”的南下作戰方案。

中路由豫王多鐸指揮,從河南府出發,奪取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泗州(今江蘇盱眙縣北)後渡過淮河南下,攻占“督師”史可法駐守的揚州,再揮師渡江,直指南京,接著分兵攻占太平府(今安徽當塗)、蕪湖,掃清南京外圍之敵。弘光軍隊防守此線的主要是剛失去主將的“高家軍”、劉良佐和黃得功等部。

西路由英王阿濟格指揮,從西安出發,跟在李自成殘部的屁股後面追擊,順勢奪取襄陽,進逼武昌、九江,與多鐸的中路軍在南直隸西部(今安徽)會師。防守此線的弘光軍隊主要是左良玉部。

東路兵力較少,由剛在正月間代替肅王豪格駐防山東的固山額真準塔率領,先占領徐州,再沿大運河水陸並進,奪取宿遷、淮安、通州(今江蘇南通),直逼長江以北地區,在側翼掩護多鐸大軍的進攻。弘光軍隊防守此線的是劉澤清部。

三路大軍中,阿濟格的西路軍還在陜西、河南、湖北交界地區鉆山溝,一路上還要追繳李自成殘部,前進速度比較遲緩;準塔的東路軍需要時間集結,能有多少兵力也不好說;唯獨多鐸的中路軍兵力最強,進攻速度最快,對南京的威脅也最大。

多爾袞認為,隨著多鐸的主力大軍一路凱歌高進,江南必然傳檄而定。但是,戰局瞬息萬變,並沒有完全按照多爾袞的預想發展。

當然,並不是多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頑強抵抗,而是最具殺傷力的中路大軍尚未離開河南,南京方面就已經方寸大亂!

多爾袞怎麽也想不到,讓“南混”變成熱鍋螞蟻的,不是中路的多鐸大軍,而是西路忙著“剿匪”的阿濟格。

這就奇怪了,阿濟格從西安出發,要經過河南西南部的伏牛山區,跟李自成殘部捉好一陣子的迷藏。即便從山溝裏鉆出來,離江南也還有幾千裏路,阿濟格又不會隔山打牛,南京著哪門子的急?

南京本來是不著急的,但阿濟格將李自成一路攆到襄陽,這下麻煩可就大了!

襄陽,古往今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關鍵。襄陽的北面是伏牛山區,西面是武當山區,東面、南面是廣袤的江漢平原,與武昌直線距離也就五百裏,騎兵不到五天就能到達。

更悲劇的是,抵達襄陽的這幫人,前面是李自成,後面是阿濟格,哪一個都不是吃素的貨。李自成拼命跑,阿濟格拼命追,鎮守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就坐不住了!

惹不起,總還躲得起。估摸著自己會吃虧,左良玉決定棄守武昌,順江東下,向南京“靠攏”。

“老革命”左良玉一動,南京就炸開了鍋!

鉗制南京上遊的武昌不戰而棄倒是小事,畢竟李自成和阿濟格都沒有水師,而且江西總督袁繼鹹還守著九江。真正的大麻煩,是左良玉這個老混蛋:他帶著幾萬人順江東下,並不是想“拱衛京師”,而是奔著馬士英來的——左良玉聲稱“奉太子密諭”,傾巢出動“清君側”,興兵討伐馬士英!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阿濟格追擊李自成,李自成威脅左良玉,左良玉收拾馬士英,一環扣一環,於是南京急眼了。

多爾袞看得雲裏霧裏,南京的弘光朝廷比多爾袞還要一頭霧水:老左搞什麽鬼,這不是添亂嗎?!

清君側

“老革命”左良玉是想添點亂,因為他已經忍耐了很久,再不出手恐怕就沒機會了!

馬士英、高傑等人憑借所謂的“定策之功”一夜暴富,作為“老革命”的左良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直以來,左良玉對馬士英這些“跳梁小醜”,甚至對弘光皇帝朱由崧本人,都是牢騷滿腹,不屑一顧的。

前面提到過,左良玉的心中相當窩火,還將弘光皇帝的詔書扔在一邊,一點兒也不給新領導面子。湖廣巡撫何騰蛟、巡按黃澍好說歹說,左良玉才裝模作樣地“效忠新領導”、“服從組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