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抗爭

留發不留頭

從四月初到六月中旬,清軍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便從黃河殺到錢塘江,一路上摧枯拉朽,大多數城池的軍隊不戰而降。多爾袞認為,南明的抵抗力量已經殲滅殆盡,一統天下指日可待。以超乎尋常的速度、輕松加愉快地取得重大勝利,多爾袞不禁歡欣鼓舞,開始有些飄飄然了。

歸附清廷的錢謙益指使手下向多鐸進言,說“吳中民風柔軟,飛檄可定,無煩用兵”。多鐸信以為真,非常開心。前線的多鐸如此輕敵,遠在北京的多爾袞更是忘乎所以。

事實證明,當一個人忘乎所以的時候,失誤將接踵而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這句話用來形容此時的多爾袞,恐怕再適合不過。就在清軍橫掃南京、杭州一帶後,得意忘形的多爾袞經不住孫之獬的忽悠,發布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全民強制剃發!

多爾袞不可能不知道,這道命令將意味著什麽。

早在攻陷北京之後,多爾袞便頒布過“剃發令”,要求前明的軍民在結束對崇禎皇帝的吊孝後,按照滿族人的傳統,即行剃發易服。

多爾袞沒想到,“剃發令”遭到漢族民眾的強烈反對。清軍初來乍到,對北京的情況不甚熟悉,尚未完全站穩腳跟。為了防止激變,多爾袞只得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二十四日發布新的諭令,宣布早前頒布的“剃發令”無效。多爾袞在這道新的諭令中向百姓承諾:“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多鐸、阿濟格等大軍一路南下時,一直都是按照新諭令的精神和政策執行的。多鐸進入南京後,為了安撫民心,於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二十六日發布告示:

“剃頭一事,本國相沿成俗。今大兵所到,剃武不剃文,剃官不剃民,爾等毋得不遵法度,自行剃之。前有無恥官員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特示。”

盡管清軍在剃頭問題上的態度有所變化,從“悉從其便”到“剃武不剃文,剃官不剃民”,但對於普通百姓還是沒有作強制性的要求,還嚴令禁止不經請示、私自剃發的行為。實事求是地說,清軍一路上能夠順利招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漢族文化傳統包容、懷柔的政策。

可惜好景不長,志在必得的多爾袞於六月頒布了新的諭令,要求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發。六月初五,多爾袞特意給南京的多鐸下達諭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一石激起千層浪,已被清軍收入囊中的江南頓時風雲突變!

不就是理個發嗎?至於鬧這麽大動靜嗎?

相當至於!

首先,當時清人的發型要多難看就有多難看,腦袋前半截禿著,後半截紮個尾巴,也不知道這群人怎麽想的,竟然鉆研出這種要多醜就能有多醜的發型來。

“美觀”問題倒還在其次,最關鍵的問題是,發型再時髦也不能剃,因為孔聖人說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當然,出家除外,那叫斷絕塵緣、皈依佛門。)

剃發,就是不孝。不孝之人,生時遭人唾罵,死後還要下地獄。因此,從秦朝到明朝,普通老百姓從來不剃頭,也沒有“理發師”這個職業(最多是寺裏的方丈友情客串一下)。東漢末年的曹操曾“割發代首”,今天看來純屬作秀,但在當時,是要付出極大勇氣的!

現在,多爾袞讓全國軍民一起理發,他也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

多爾袞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害關系,一年前的“剃發令”就險些引發北京騷亂。但越是這樣,多爾袞就越是迫不及待地要推行剃發。

不同民族之間,武力的征服並不是真正的征服,文化的征服才是王道!

文化這個東西比較虛,必須有一個載體,發型、服飾當然首當其沖。因此只有剃發易服,才能體現出被征服者對征服者的心悅誠服。

多爾袞以為,清廷大軍壓境,江南傳檄而定,與去年在北京“兩眼一抹黑”的境況已不可同日而語,正是實行“文化征服”的最佳時機。

事實證明了多爾袞的天真。剃發令一出,很多已經歸附清廷的地區紛紛揭竿而起,公開與清軍為敵,他們以舍生忘死的抗爭向多爾袞宣示: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命脈!

發型引發的血案,開始在江南各地上演,其中鬥爭最堅決、對抗最激烈、耗時最持久的,非江陰縣莫屬。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二十日,清廷任命的知縣方亨到江陰縣上任。方亨剛剛到任之時,江陰百姓並沒有感覺到有什麽異樣,因為江陰已經宣布歸附清廷,新領導派一個知縣來主持地方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