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 政整會(第6/10頁)

上海黃委員長膺白兄:頃接黃部長(內政部長黃紹竑在平)文(十二)電稱“公安局問題內容復雜,除東北軍人出面外,內中尚有黨中委、省委、市委、政客、商會。竭其目的,不僅拒余,而市長、政委長皆為其反對目標,拒余實乃借端耳,而政客更欲擴大風潮以逐私圖,若不早為收十,則中央威信更受影響。職與敬之熟商,擬由敬之另薦一人請中央任命,使雙方面子皆過得去,中央威信亦不損失。此種辦法實不得已,請為裁奪。膺白先生處尤懇婉為解釋,請其迅速回平,此後種種亦可消滅於無形。至各方對中央均無惡感”等語。當即復以“若由敬之另薦一人,匪特中央威信有關,則一派搗亂分子,加以獎煽,愈形囂張,已電敬之用中名義由分會暫派蔣孝先代理,即日接事,請兄切商敬之切實主持,即予照辦”等語。特並轉達。弟中正覃亥機牯。(二十二、九、十三)

上海黃委員長膺白兄:關於平公安局長問題,弟等一再考慮,認為(一)整理華北應由軍事政治上著手;軍事上現取逐漸縮減辦法,昨己議決裁減軍費五十余萬元,共裁士兵五萬七千余人,各將領意見均極一致。如因此小事橫生枝節,妨礙大計,殊屬不值。(二)余晉和既遭反感,如勉強接事,必致糾紛擴大,余亦必無法行使職權。現擬請兄另薦門炳嶽接充:門系河北人,陸大畢業,曾充師旅長,現任軍分會高級參謀,學問道德均為軍界所信仰,相信其必可負責主持,且由兄提請任命,於中央威信亦無損傷。(三)政委會、軍分會名義上雖系兩道機關,內部步趨實系一致,自宜互相維系,以求政策之實現。此事如能照此辦理,使風潮平息,則今後華北軍政或較易於進行也。如何?即乞卓裁,並盼示復!弟應欽紹竑寒午。(二十二、九、十四)

上海黃委員長膺白兄:有(二五)酉有戌兩電均敬悉。余晉和已定儉(二十八)日就職,華北袍澤亦叠電促歸,已往糾紛小題大做,自可作一結束,不復探問。吾人純為挽救華北大局及維持中央威信而奮鬥,絕非與任何方面尚意氣、較短長,經此波折,所受教訓良多。即彼阘茸誤事者,想亦必有多少之覺悟。故兄固不可灰心,實應因此益壯其氣,而堅其信。無論日軍是否感(二十七)日再進懷柔,兄之北行均不宜再緩,能及時阻止固佳,否則亦應設法補救、責無旁貸。吾人以共赴患難,非爭奪權利而來,悉本光明寬厚之態度以臨之,實亦足以愧茲末俗矣。弟中正感機。(二十二、九、二十七)

蔣先生於另電中又復加勉:“中央既尚無整個應付之余暇,偶不戒慎,牽其一發,遂促全體弱點畢露,實由吾人輕心掉之,於人何尤。命令貫徹之後,即自動易以妥協之精神,為顧全華北大局,並非優悅取容於惡勢力可比。明達如兄,益以連年致力修養,想必謂弟言之不謬也。”膺白亦自覺人情確有未周,書生之見,求治太急,未顧環境,原有不是,故北返後格外周到,各方亦與之相處無間如前。後此對於察冀以平綏路官車運土之事,只聽報告,不敢復注意。

華北正在日軍勢力下掙紮,翻不過身喘不過氣之際,而華南的福建,即在其年(民二十二)冬發生所謂“人民政府”,世稱“閩變”,傳聞與日本及當時尚屬日本所治的台灣,暗有聯絡,令人無法置信。此事似與華北不相幹,然非全不相幹。華北社會對此並不關切,而當事者之中不免震動。膺白在平,大約有兩周光景,極為緊張。其所經過,大略如下:

閩事初起,中央電華北調李擇一赴台,時日本駐台灣總督為松井石根,李到台如何接洽,均直接報告中央,膺白不與聞。膺白曾請在平之根本博武官回東京陳述,大意為:日本若在華南別辟途徑,使中國永不統一,決非日本之利,亦決不成功,請看列名事變之人,皆在政治上反復不止一次。根本博由東京返平報告,膺白轉陳中央之電如下(括號內人名系作者所補):

南京汪院長、南昌蔣委員長:本晨根本(博)由東京回平來晤,據稱:此次往返月余,在東京十六天,余在關東及在途。在東京時見荒木、閑院宮、廣田、牧野、西園寺諸要人,尤與荒木八次晤談為最多,要旨如下:(一)閩方事前曾派國家主義青年黨人分赴台灣、東京兩地求諒解,當時僅持兩義:一曰黨治不良,一曰獨裁不堪。日方答復謂:此系貴國內政,本無須吾人置喙,惟既來商,吾人之意,以為黨治數年實鮮成績;至獨裁一說,質直言之,無非反對蔣氏,事實上貴國並無適人能繼,似應忍耐等語。及閩變既起,始知含有聯共、反蔣、反黨三義;嗣因台灣對聯共稍持硬態,閩方乃解散第三黨以搪塞之;復因香港(粵系)對反黨表示不贊同,閩方又表明僅反南京之禦用黨以拉攏之;現所持三義只剩反蔣一義矣,是完全為權位之爭,如此無定見、無主張,認為政治上不夠格。日方且探悉陳(銘樞)、蔣(光鼐)與蔡(廷鍇)並不一致,陳、蔣對日主求諒解,蔡因滬戰關系不贊成,而蔡幕中聞有美人二員為之策劃,故日方決不能予以援助雲。(二)漢民發表宣言之前,曾托人間接與駐港武官接洽謂“南華立場不能不標抗日,但反蔣成功後,必仍可彼此合作,謀根本親善之道”;港武官據以電告,荒木閱電大笑曰:“只是馮玉祥第二。”(三)對漢卿回國提出二點:一不來華北,二不掌軍權。末尾並有恫嚇之詞,不堪入耳。根本(博)歷敘上述各節畢,並稱臨行時荒木一再矚伊將此三節詳為面告。根本(博)並附帶說明曰:荒木歷來標榜“信義本位”,故平時常以“言行一致,前後一貫”勉其部屬,閩港兩方此種辦法,如何能得其同情。弟綜觀所述,覺其言過於甘美,不無可疑,然亦可資參考,特為密達,希密察為幸。郛世亥。(二十二、十二、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