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日落佛國(第5/6頁)

侯景的利用價值隨著東魏與梁朝講和變得微不足道。老奸巨猾的蕭衍害怕東魏國假意講和,實則離間與侯景關系,故而一面同意講和,一面留著侯景。侯景隱約感到自己不過是蕭衍手中的一張牌。為試探蕭衍內心真實的想法,侯景偽造高澄的信件,信中請求用侯景交換被俘的貞陽侯蕭淵明。蕭衍露出狐狸尾巴,回信道:“貞陽旦至,侯景夕返。”

既然蕭老兒如此殘毒,那就反他娘。憑借侯景的兵力想在陌生的異國他鄉謀反談何容易,侯景有內應。一心想做皇帝的蕭正德出賣國家、出賣伯父答應做內應。走投無路的侯景奮起一搏,率數百名騎兵、八千戰士扯旗造反。

聽聞侯景反叛,蕭衍笑了,一切皆在掌握中,“侯景能有多大作為,我折根木棍就能揍他一頓屁股。”對比雙方力量,侯景謀反無異飛蛾撲火,梁朝大軍渡江平叛。如同困獸的侯景選擇了一個大膽的軍事計劃,避開梁朝大軍,直撲南京城。在蕭正德幫助下侯景渡過長江天險攻克石頭城,包圍梁朝皇宮所在地-台城。城中將士有兩萬,而侯景過江的士兵不過八千人。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侯景叛軍人數猛然增至十萬。

蕭衍這才意識到四十七年的統治走了一個彎路。蕭衍極謹慎的人,開國登基日曾對範雲說:“今天我感覺似乎是在用枯朽的韁繩駕馭六馬。”南朝頻繁的朝代更替和皇族之間的骨肉殘殺令蕭衍心驚肉跳。他開始勵精圖治,四更天起床批閱文件,手凍裂也不在乎,勤儉樸素,穿布衣,戴舊帽,不飲酒、不聽音樂,締造了一個太平盛世,江南四十七年無戰事。但是,蕭衍沒有解決兩個致命的問題。一個是鮮明的等級制度,門閥制度在梁朝登峰造極,引起下等人的強烈不滿,侯景因此能夠招募到足夠多效力的士兵。另一個是擁兵自重的各地諸王。台城被圍一百三十多天,各地援兵聚於南京城周圍多達二、三十萬,各路援兵大多按兵不動,坐視侯景攻城。他們得到諸王暗示,借侯景之手幫忙把八十六歲高齡的不死皇帝和太子除去。

台城失陷,蕭衍嘆息道:“自我得之,自我失去,亦復何恨。”蕭衍把梁朝變成佛國,希望以佛教的慈悲改變南朝過去的血雨腥風,建立一種新的文化,新的社會秩序。侯景這個北方羯人改變了一切,讓夢想破滅。其實沒有侯景,梁朝的內亂不過推遲幾年而已,蕭衍去世一樣會爆發。侯景讓蕭衍臨死前嘗到失敗的滋味,明白所犯下的不可饒恕的錯誤,做一回明白鬼,不像宋武帝劉裕、齊高祖蕭道成那樣臨死尚以為江山永固。蕭衍畢竟精於佛理,人生一夢,成敗得失均不重要,重要的是,做過,奮鬥過,打拼過。兩個月後,蕭衍索蜜不得,老病餓死,結束人生的悲喜大劇。

尾聲

蕭衍死後,諸王重復著南朝骨肉殘殺的遊戲,蕭衍七子蕭繹踩著兄弟侄子們的屍骨登上帝位,是為梁元帝。蕭繹打敗侯景,收復殘破的南京城,把都城遷往江陵。梁朝內亂,宇文泰出兵伐梁,盡取梁、益、雍、荊四州之地,由最弱國一躍變為最強大的國家。在侯景和宇文泰雙重打擊下,梁朝搖搖欲墜,江南土著陳霸先趁機建立南朝最後一個王國-陳朝。

東魏執政者高澄謀劃稱帝前夕,被刺死於東柏堂,高歡的二兒子高洋接管高家,逼東魏皇帝禪讓帝位建立北齊國。宇文泰心照不宣,不僅未發兵攻打北齊,病危之時棄用其他柱國大將軍,改用默默無聞的侄子宇文護輔政,並立三子宇文覺為世子,希望兒子效法高洋建立宇文家族的王朝。

宇文泰之所以立三子,不立長子,因為宇文覺是正妻馮翊公主所生。這不過是個借口,嫡子繼承制是漢人傳統,北魏皇室向來有立長子的習慣。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長子宇文毓是獨孤信的女婿。一旦宇文泰去世,獨孤信必掌大權。如果獨孤信不支持兒子稱帝,宇文家的萬世大業豈不泡湯?

獨孤信忠信兩全,忠於西魏皇室,一心為武川人謀利,在武川軍團和保皇黨中威望甚高,兩位好朋友心生嫌隙在所難免。宇文泰善於玩弄權術,從來不給對手任何發難的機會。他不讓獨孤信留在河南和關中腹地,調往隴右,任秦州刺史十多年。東魏公開挑撥二人關系,發文天下,稱獨孤信“據隴右不從”。獨孤信只得屢次上表請求解除兵權,每次都被宇文泰拒絕。如果同意,豈不將矛盾公之於眾。為緩和兩人之間的關系,宇文泰封獨孤信柱國大將軍,讓長子宇文毓娶獨孤信長女為夫人。

宇文泰臨死之前,兩人做了最精彩的一次對決。他深知忠於皇族的勢力大有人在,自己死後,反對者必定拿世子之爭說事,難免又一場血雨腥風。宇文泰召集文武百官開會,把與獨孤信的矛盾擺上桌面:“我準備立嫡子為世子,恐怕大司馬有異議。”宇文泰逼獨孤信表態,如果你不想公開決裂的話,那就不會反對。只要你不反對,其他人就不會有意見。再者,獨孤信素有信義之名,一諾千金,日後不會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