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絕代雙雄鬥北方

東西魏大戰比人們預計遲到兩年,兩年間高歡和宇文泰各自鞏固地盤,重組新政府。賀拔勝和獨孤信從江南返回長安,加入宇文泰陣營。就道義和正統性而言,宇文泰占據絕對主動,元修皇帝由高歡所立,你總不能不承認吧,故而《資治通鑒》以西魏為正統,稱之為魏。可惜宇文泰為一己私利謀殺元修,反倒成為弑君者,給高歡留下口實,東魏出兵了。

偷襲小關

公元535年,關中地區發生特大饑荒,死亡率遠遠超過地震等自然災害,達到令人恐懼的70%,人們靠吃人為生。高歡集結軍隊,踏上統一關中的征途,落井下石是出兵理由。

從東方進攻關中有三條路,自北向南依次為蒲坂、潼關和武關。想當年劉裕伐後秦即三路齊發,如今東魏軍同樣兵分三路,高歡親統大軍自蒲坂渡河,竇泰兵進潼關,高敖曹殺向上洛。高歡軍大張旗鼓在蒲坂架設三座浮橋,東西魏第一次大戰拉開序幕。

雙方實力對比,無論軍力還是財力,西魏軍明顯處於劣勢。判斷準敵方的戰略意圖,戰爭即取得一半的勝利,宇文泰一出手拿住高歡的七寸-竇泰的軍隊。竇泰是高歡的妻妹夫,出自將門世家,祖父做過統萬鎮將,六鎮起義,父兄陣亡,竇泰背負父親和兄長的屍骨投奔爾朱榮,此後與高歡並肩作戰,身為先鋒每戰必克。

作戰有一條基本原則,集中兵力不分兵。孫子兵法講:“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就是說,作戰必須做到敵人在明處,我在暗處,敵方是實體人,我方是隱身人。只有這樣,敵人才能分兵,敵人分兵力量薄弱,我軍就可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明末努爾哈赤與楊鎬的薩爾滸戰役是專兵擊敗分兵的經典戰例,努爾哈赤用三萬軍隊擊破四路明軍進攻,一舉扭轉東北戰局走向。

每一名將領都明白集中兵力的原則,不會平均使用兵力。所謂分兵有主力有掩護,迫使敵人也分兵。一旦敵軍盲目出擊,找不到主力則會大敗。努爾哈赤成功找到明軍主力部隊杜松所部,並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快速殲滅其他兩部明軍。努爾哈赤之所以能夠判斷準確,因為杜松兵力最強大。

高歡當然比楊鎬高明,主力部隊不是親自領銜雲集蒲坂的大軍,而是進軍潼關的竇泰部隊,精銳騎兵統統配給竇泰,真正做到少而精。蒲坂大軍牽制西魏軍主力,從而使竇泰長驅直入。

宇文泰看穿高歡用心,輕視自己,企圖一戰奪取關中。玩陰謀詭計,三路分兵,架設三座浮橋不過虛張聲勢,讓自己錯覺蒲坂方面的主力大軍隨時隨地能夠越過黃河進攻長安,其實潼關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

宇文泰不顧眾將反對,果斷舍棄高歡的大軍不顧,親率精騎趕往潼關突襲竇泰軍。攻竇泰是招險棋,一旦判斷失誤,高歡大軍自蒲坂西進,長安危險。戰爭的勝利總是青睞膽大心細者。宇文泰集中兵力突襲小關的竇泰軍判斷正確,戰爭進行得異常順利,由於黃河水面漂有浮冰,從水路看近在蒲坂的大軍無法增援。驕傲輕敵的竇泰全軍覆沒,兵敗自殺。宇文泰回師向蒲坂發起攻擊,高歡急匆匆撤軍,殿後大將竟然砍壞十五把戰刀,可見戰況之激烈。

高敖曹所部也是佯動,偏偏高敖曹心高氣傲,不甘心做綠葉,入武關,一路所向無前,殺到藍田關。高歡送來密信,告知潼關失利,讓高敖曹放棄軍隊趕快逃命。高敖曹不忍心留下士兵,奮力死戰,將全軍帶回。東西魏第一次戰役以高歡失敗告終。

敗在晚輩手裏,折損一員大將,高歡咽不下這口惡氣。宇文泰借戰勝之機,亮出家底,十二員上將,一萬名士兵出關搶占弘農,生擒東魏的陜州刺史李徽伯,俘虜八千守兵。弘農不重要,重要的是弘農的糧食,那裏是東魏國河南糧倉。高歡大怒,親提大軍二十萬,第二次兵發蒲坂。高敖曹的三萬軍隊反攻弘農。宇文泰急忙率大軍主力返回關中布防,高敖曹將弘農城團團包圍。

高歡渡河向長安進軍,謀士薛琡認為不必進兵,可以不戰而勝。宇文泰兵力不足,潼關之戰的勝利純屬僥幸,敵軍之所以敢於主動進攻,因為他們餓壞了。現在高敖曹包圍弘農,城裏糧食運不出去,關中地區仍然缺糧,我們只須分兵把守關隘,不過一年西魏國就會再餓死一批人。

上兵伐謀,薛琡的計策不可謂不佳,一個國家沒有糧食支撐不下去,但是高歡急於一雪前恥,聽不進薛琡的萬全之策。侯景從戰術角度給高歡出主意,宇文泰軍隊少,不勞二十萬大軍征討,可以分成前後軍,前軍戰勝,後軍繼進,前軍失利,後軍接應。高歡固執己見,仍然企圖一舉平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