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史之獄(第2/7頁)

兩人私人關系不錯,拓跋燾常到崔浩家中去,去時不打招呼。有時崔浩倉促出來迎接,連腰帶都來不及系上,呈獻的飲食十分粗糙,顧不上精心烹調。拓跋燾總是拿起筷子吃一點,有時站著嘗一口才走,很給面子。

拓跋燾曾經把崔浩領到寢殿,語重心長地說:“你才智淵博,事奉過朕的祖父和父親,忠心耿耿輔佐三代君王,朕一向把你當做親信近臣。你應該竭盡忠心,直言規勸,不要有什麽隱瞞。朕雖有時盛怒,不聽你的話,事後還是會深思的。”

君臣關系如此密切,大臣們卻敢於大肆攻擊崔浩,所言必定是實,有把柄在手。歸總起來,崔浩的罪狀共有兩條,第一條亂編國史;第二條任人唯親。編修國史是拓跋燾讓崔浩做的。國史關系到國家的文化建設,拓跋珪曾經搞過,因為編史者鄧淵之死,治史之事陷入停滯。

史書必須真實,拓跋燾一再下詔讓崔浩“務從實錄”,要求根據事實撰寫。當然拓跋燾知道崔浩不可能將前朝隱秘之事,像天女相思、力微殺妻等不注重倫理道德、充滿血腥和殺戮的野蠻史實一一錄出。崔浩是個小心謹慎的人,漢人在鮮卑人朝廷中做事自然要加倍注意。比如,崔浩書寫的《急就章》中有“馮漢強”的人名,一律改做“馮代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崔浩竟將拓跋氏定為漢代將領李陵的後代,並將存有爭議的國史刻大石之上任人觀看。拓跋鮮卑人怎麽可能是李陵之後,如此輕率,如此莽撞,莫非昏了頭?

以前拓跋燾認為鮮卑貴族們之所以痛恨崔浩,起因於那場未遂政變。以劉潔為首的鮮卑貴族首領們圖謀擁立皇弟拓跋丕繼位,崔浩揭露了他們。許多鮮卑貴族在那次政變中人頭落地。現在看來,事情遠不止這麽簡單。

他們指的宜都王是鮮卑貴族穆壽,北魏開國功臣穆崇的孫子。太子監國後,穆壽與崔浩共同輔佐太子理政,拓跋燾希望兩人相互制約、互相平衡。

穆壽前年死了,崔浩獨掌大權,漢人偏向漢人,任命漢官多一點在所難免。北魏官員不發工資,州郡縣一把手自然成為搶手貨。拓跋燾以為拓跋貴族仇恨崔浩是與漢人爭奪地方官員名額所致,令他深感意外的是,此次指責崔浩的人中竟然有許多漢官。難道在穆壽死後期間,崔浩果真像他們說的那樣任人唯親?

如果真是這樣,說明什麽呢?第一,崔浩不忠誠;第二不謙恭;第三不正直;第四不廉潔。

如果這種不忠、不恭、不直、不廉的官員不加懲處,天下人會怎麽看我?拓跋鮮卑人會怎麽看我?崔浩,你太讓我失望了!拓跋燾再也壓抑不住心中的怒火,大聲喝道:“太子呢!太子在哪裏!”

貳 景穆太子

拓跋燾有十一個兒子,長大成人活下來的只有四個。拓跋燾雄武一生,後嗣不盡如人意,唯有長子拓跋晃總算有點出息,“明慧強識,過目不忘,好讀經史,皆通大義。”聰明、記憶力好,理解力也可以。五歲立為皇太子,十七歲監國。

太子監國。太子是總理,崔浩只是副總理。朝廷大事的最終決策權握在太子手裏。太子在國史事件中扮演了一個什麽樣的角色呢?有人說,太子拓跋晃是鮮卑貴族反對崔浩的背後黑手,起因於滅佛事件,因為太子是佛教徒,事實是這樣嗎?

拓跋晃有一個大大的缺點,為人懦弱。拓跋燾出於歷練太子的考慮,遠征柔然帶著太子。戰爭中拓跋晃表現出來的能力深得拓跋燾贊許,但懦弱的性格注定了他令人惋惜哀傷的命運。

拓跋燾遠征,國內大事均由太子處置。監國的權力中心包括四個大臣,穆壽、崔浩、古弼、張黎,真正說了算的是穆壽和崔浩。拓跋燾最信任崔浩,穆壽總是以鮮卑貴族、紅色子弟身份淩駕於崔浩之上。不管怎麽說,穆壽活著的時候,尚能壓制崔浩,他一死,崔浩專制朝權。

鮮卑貴族狀告崔浩任人唯親有根據,崔浩曾經一次任命幾十名士人擔任各地郡守。北魏選拔幹部不搞科舉,基本沿襲兩漢的接班、聘任和薦舉制。崔浩通過薦舉制直接把幾十個人推上地方領導崗位。

錄用官員需要考核,何況是各地方的一把手呢?太子拓跋晃對此表示異議:“早先征聘的人才,也是作為州郡官入選的,他們擔任副職已經很久了,辛勤勞苦一直沒得到過朝廷的報答,應該首先補充他們做郡縣守令,讓新征聘的人代替他們做副手。而且太守、縣令管理百姓,應該由經歷過世面、有經驗的人來擔當。”

拓跋晃說得很對,你推薦一批人,哦,上任就幹一把手,先前征聘的人才怎麽辦?他們做副手很長時間了,應該讓有經驗的人才做正職,後來的人幹副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