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731部隊舊址查證(第5/8頁)

部隊裏,有三台最高壓力為20公斤的田熊式鍋爐安置在動力室內。這種鍋爐是田熊常吉於1912年發明的自然循環式水管鍋爐,戰前作為工廠用的鍋爐曾得到廣泛的使用。

給水泵有兩台90馬力的,一台50馬力的。通過給水預熱器來適當控制抽水,多余的水自動流入蓄水槽內。

鍋爐房的主任叫H·K,是海軍上等機械兵出身的技術員,是個上班時間也不能離開酒的酒精中毒者。

但是,他對這三台鍋爐和動力室的每一角落都十分熟悉,是鍋爐的“主人”,因此,在動力班裏,人們悄悄地說,石井部隊長準許他在上班的時候喝酒。

動力室屬管理課管轄。管理課由工務班和動力班組成,後者又分為發電、給水、供氣和氣缸等部門,共約50人。

惡魔的原型——鍋爐房舊址

在高大的煙囪前面有一幢三層樓的動力室,後面有一個發電室。動力室的縱深有100米左右。動力室的一層設有驅動鍋爐的發動機室、更衣室、浴室、盥洗室和倉庫。二層設有鍋爐(燃燒室)、熱量和壓力交換用的(鍋爐)水箱。三層是同向鍋爐供煤的加料鬥相連的儲煤室,燃料使用由阜新煤礦運來的優質煤末。每輛加料鬥具有70噸的儲煤能力。儲煤室和加料鬥由傳送帶和升降機相連,是機械化的供煤系統。

鍋爐每小時約消耗5噸煤末。這裏安裝有90馬力的換氣用電動機,利用鼓風機向鍋爐輸送空氣助燃。大型鍋爐中,空氣管道和煙道中通風的阻力較大,為了排除這種阻力,利用鼓風機增強通風力。

汽缸由16人分擔,兩人一組三班倒。工作分為白班和夜班。白班從上午8點工作到下午5點,爾後是夜班,工作到次日早晨8點。星期五的夜班,休息到星期一的夜班為止。星期六的白班,從星期日早晨一直工作到星期一早晨。

最讓汽缸組頭疼的一件事是從石井部隊長辦公室裏可以看到煙囪:一旦冒出燃燒不徹底的黑煙,部隊長馬上就會直接打電話來大加訓斥。由於田熊式鍋爐的焙燒爐是自動進行旋轉的結構,只要沒有特別的原因,是不冒黑煙的。在各作業場都安裝有一台以上富士通公司制的撥號式電話。煙囪冒黑煙不利於防諜和防空,值班人員神經總是很緊張,生怕受到部隊長的斥責。

在三根煙囪中,經常使用的只有兩根,因此,不少部隊人員記憶中“只有兩根煙囪”。

1945年8月9日,部隊開始撤退時,為了銷毀大量罪證,三根煙囪全部開動起來。據原動力班人員的記憶,“各研究班連日來把大量的資料運來,從8月9日到13日,在炸毀鍋爐房之前,一直忙著燒毀這些東西”。據說在燒毀的資料中,有許多“馬魯太”的X光透視片。

由於731部隊專列的中國司機在途中逃走,動力班人員立即成了司機的替補人員,當了火車頭的司爐。

在原鍋爐房的東側,有一片用磚墻隔開的住宅區,在原第二部、航空班和機庫附近。這是一片泥墻、馬口鐵屋頂的平房,其中有的房子看起來像要倒塌似的。像這樣的房子,屋頂上也裝有電視天線。煙囪一旦倒塌,也許會殃及這些房屋。但是,今天平房的人們似乎並沒有這種擔心。在煙囪的上空,是中國東北地區蔚藍色的天空。731部隊原型殘存的唯一舊址,總有一天也會蕩然無存吧。

日中兩國有關人員在煙囪的基礎部分合影留念。731部隊成了他們與過去素不相識的中方有關人員友好的紐帶,令人不禁感慨萬分。

冷凍“副調整室”——吉村班舊址

離開鍋爐房,沿鐵路線向北走,來到遠離煙囪的地方。在鐵路線分岔的地方,我們走進了左邊的草叢。

雜草叢生,有一幢沒有窗戶像倉庫似的建築,還散布著一些用途不明的磚瓦小屋,正處在口字樓的後面(北),空地上亂堆著木材。我們走進了一座像倉庫般的建築。這是一座呈“』”形的建築,左側橫的是二層樓,右側豎的有高高的天花板,已破爛不堪。韓曉先生說,這裏就是“吉村班(研究凍傷)的設施舊址”。在卷末附錄的“關東軍防疫給水本部設施全圖”⑤中,所顯示的是“『”形,但實際則是一幢相反的“』”形平面。

在天花板很高的屋裏,只能從上方的小窗口透進一點光線來,室內陰暗。地上鋪著一層石頭,墻壁是厚厚的混凝土。現在是哈爾濱市新豐工廠的器材倉庫。

關於吉村班用“馬魯太”進行的凍傷實驗,1949年I2月26日在哈巴洛夫斯克軍事法庭上,原部隊教育部長西曾做了如下的證詞:

“……聽吉村班研究人員說,在零下20度以下的嚴寒中,從部隊的監獄裏把人拖出來,讓他們光著手,用人工吹風的辦法,使他們凍僵,然後用一根小木棒擊打凍傷的手,一直打到能夠發出如同敲打木板一樣的聲音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