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731部隊舊址查證(第4/8頁)

巡回從上午10點開始,每隔六小時進行一次,最後一次獄內巡回是在“馬魯太”就寢前,晚上8點左右進行。

腰上掛著毛瑟槍的六名特別班人員巡查各個牢房,讓“馬魯太”從通話和送飯用的小窗口伸出手來試脈測體溫。

寫進《巡回日記》的內容:次晨交班時,在細谷技師列席的情況下,向下一班報告。如果發生事故(“馬魯太”生病,出現異常情況或病情變化),需要較多的時間,但通常巡回一次的時間約需30分鐘。

各牢房內均安裝有警鈴,“馬魯太”感到身體異常時,可以自己按鈴通知特別班辦公室。

夜間常常響起警鈴,這時立即叫醒正在打盹的特別班人員,全體人員連忙趕往報告異常的牢房,預防“馬魯太”鬧事或逃跑。

開始進行細菌活體實驗時,巡回的特別班班員也有被感染的危險,給正在實驗的“馬魯太”試脈時,班員們必須穿上白色衣服和高統防護靴,加以保護。巡回結束以後,還要在專用消毒室裏進行全身消毒。

“馬魯太”的講習會

在特別班工作的人,事先要接受細谷技師的“講習”。

“……‘現在讓大家看看牢房,關押在這裏的是按滿洲人、俄國人人種分開的,把他們叫做‘馬魯太’。許多‘馬魯太’是供研究用的材料,患有鼠疫、霍亂和赤痢等,要特別注意不要過分接近他們。試脈時,為了避免感染,要這樣……’等等。”原特別班人員這樣回憶道。

“特別班人員日夜都帶著消毒棉,邊擦手指邊進行巡回。監獄一層中間是走廊,兩邊是牢房,每棟有12間牢房。1938年時,特別班人員每月增加25日元的危險津貼,那時大學畢業的工薪人員每月才拿30日元左右的工資,我們算是高薪了。”

據這位特別班人員說,“特設監獄裏雖說有地下室,但規模並不大”。關於這一點,另一位特別班人員提供的證詞是:“‘馬魯太’是經由地下通道運進7、8號樓(特設監獄)的。地下通道有軌道車用的鐵軌……從口字樓中央走廊通往7、8號樓,院子設有堅固的鐵門,經常有警備人員在門旁站崗”。

從口字樓到位於樓的一端的高橋班的解剖室,是由地下道連在一起的。這在第一集中已作了介紹。這個地下道延伸到解剖室的距離很短。部隊人員把口字樓一層通稱為“地下”。

一位特別班的人員為我們繪制了一份特設監獄一層的平面圖。

第三根煙囪

從口字樓去鍋爐房。再次乘上汽車繞過原衛兵室前大街,沿鐵路線把車開到不能再開的地方。

下車後,我們繼續沿鐵路線往前走,不一會兒兩根很怪的煙囪呈現在眼前,用我的照相機無法拍下它們的全景。

可能是窗框的殘跡!一塊上下並排著八個方孔的灰色殘壁,像屏風般地立在前面,它的背後立著兩根原來的煙囪,鐵梯子也原封不動地附在煙囪的側面。

這是731部隊舊址中保留得最接近原型的地方。據說是平房區人民政府決定把它保存起來的。

墻壁上彎彎曲曲的鋼筋,像恐龍骨架似的挺出來。這宛如731部隊一直喂養的鍋爐房這個恐龍的化石。

用高性能炸藥也未能破壞的這個恐龍化石,如今似乎已從頭部開始脫落,呈現出一種脆弱的外貌,但是走近一看,經歷了爆破和37年的風霜,它的殘骸依然很牢固。

南邊煙囪的基礎部分掛著一塊白底黑字的牌子,上面寫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罪證,原731部隊鍋爐房、給水室、工務班”。在殘壁的基礎部分光禿禿地伸著14根支柱,徒然地支撐著昔日731部隊死去的機關。煙囪高約30米,殘壁長約70~80米。

轉到後邊,有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在殘壁上只能看到的兩根煙囪之間還藏著“第三根煙囪”。它失去了上半身,但下半身卻藏在殘壁的後面。

再往後走,破壞得更為厲害。看起來像原狀的煙囪,但它的下半部分已被打開了若幹個洞口,像斷裂的架橋似的,都可以窺見裏面的鋼筋。鐵梯子的下半部分也被折斷,但是,盡管被破壞,它拒絕倒下,依然附在上面。這根煙囪和堅固的殘壁出奇得倔強。那厚厚的殘壁斷面,基礎的堅固程度和伸出的鋼筋顯示出它是很粗的,就連工兵也拿它沒有辦法。目前,這裏也設有“危險,嚴禁入內”的標志。

731部隊修建如此堅固的煙囪,可以認為反映了他們打算半永久地在這塊土地上盤踞下去的想法。

731部隊采用了當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央集中供熱系統。為了經營細菌工廠,不僅在醫學方面,而且把當時科學技術的精華都集中用在部隊設施的各種設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