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 731部隊舊址查證

1號樓

座談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到現場去查證731部隊舊址。部隊舊址離區政府不遠,乘車去二三分鐘就到了。

下車之後,穿過磚砌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曾在照片上已熟悉的731部隊總務部,即1號樓。

大樓前面是一片寬闊的操場。門口正面是一座三角形的屋頂,左右呈對稱形狀。這幢二層的黃色建築向西邊伸出了長長的兩翼。

在樓前的操場上,設有兩個練習用的籃球架。在731部隊的各項設施中,唯有1號樓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保存著。乍一看,它與地方上的中小學毫無區別,目前是哈爾濱市第25中學的校舍。在校學生約1700人。

好像正在上課,校園內空無一人,校舍與院內靜悄悄的。校園內積有昨夜的雨水,映照著藍天和白雲。這種和平而又平凡的外觀,令人難以相信這裏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根據地的舊址。

在三角屋頂下的正門外面停放著十幾輛自行車。根據原部隊人員復原的部隊設施“要圖”,進大門之後,一層左邊有傳達室和憲兵室,再往左走是印刷室,左端是診療室;右邊是調查科庶務班、調查課長室、攝影班、管理課、人事課。二層右端應該是石井部隊長辦公室。現在這些房間是學生上課、職員上班的地方。

瞬間,我們追溯到37年前的歲月,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石井四郎和北野政次出現在眼前。

校舍——原1號樓正面大門三角屋頂的右上方屹立著一根磚造的煙囪。圍繞著這根煙囪的照片,在原部隊人員中產生過爭論:

1.在1號樓屋頂後面的那個位置,沒有這樣的煙囪。

2.在1號樓屋頂後面看到的煙囪,只能是焚燒“馬魯太”屍體用的,但是其位置應該在1號樓的左後方,還應更高些,而照片中煙囪的高度形狀都比較小。從這一爭論中又派生出新的問題來。

3.在1號樓右後方(東北)鍋爐房的煙囪理應是兩根,但照片中卻有三根。

4.1號樓的屋頂比照片的屋頂低些,大門上三角屋頂的坡度還要更大些。

原部隊人員眾說紛紜。根據部隊設施的空中照片,意見雖然大致統一,但是細節仍有爭論。由此可以看出憑借記憶做出證詞之難。

對疑問1、2,韓曉先生十分簡單地做了回答。“那根煙囪並非731部隊的,是我們修建暖氣時新建的。焚屍爐的煙囪原來在西北角,但731部隊撤退時已被炸毀,現在已不存在了。焚屍爐的位置還能找到,但什麽遺跡都沒有了。”

聽著韓曉先生的說明,沿著校舍的右側往後走。由於頭一天夜晚下了雨,地面有積水,鞋子上沾滿了泥濘。這時才明白平房區的人們都穿高統雨靴的原因——是為了陪同我們參觀而早巳做了準備。

轉到樓的後面,建築物的狀況為之一變。這裏和塗黃色的正面不同:後面的墻壁沒有任何裝修,茶褐色的墻壁有不少地方已經脫落;由於雨水的侵蝕,留下許多灰色的水紋。

從1號樓中央三角屋頂下通往口字樓的中央走廊呈垂直狀態連接著,聽說這個走廊還是原樣,但是1號樓後面的2號樓——兵器庫和器材事務室的後面由於被炸毀,只剩下殘骸了。院子裏堆滿了煤。韓曉先生回憶道:

“1953年,我來平房時,除1號樓外,還剩下一幢三層樓和走廊。但是,關押‘馬魯太’的7號樓和8號樓監獄的遺跡——我們把它們叫做四方樓(即口字樓的意思),只剩鋼骨水泥的碎塊、砂土、木材片和玻璃等的堆積,裏面散亂著一些壞了的儀器、醫療器具和資料……部隊撒退時,為了消滅罪證,把四方樓破壞得亂七八糟。”

韓曉先生當時是一個16歲的少年,曾在今天平房區偉建機械工廠前身的一座小工廠裏當機械組裝工。據說,附近沒有能夠居住的房屋,他住在1號樓二層的一個房間裏。

“午休的時候,我常在這個寬敞的院內散步。當時這一地區內,還有731部隊帶鼠疫苗的跳蚤活著。院內到處都有嚴禁入內的鐵絲網,我們都穿著防疫用的棉布襪子。”韓曉先生把那種襪子送給了我們。

特設監獄

從1號樓後面,我們沿狹而陡的樓梯來到二樓石井部隊長原來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是由兩間房子組成的,現在已是學校的辦公室。在場的兩位女辦事員對於這突然闖進來的一群人瞠目而視。我們一行包括陪同參觀的平房有關人員、哈爾濱市地方史學會人員以及中國作家協會的人士等在內共十七人。估計事先巳接到通知,但是她們卻沒有料到會來這麽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