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將之死:為帝國的不幸買單

說起來,邊令誠也算是高仙芝的老搭档了。當年高仙芝遠征小勃律,邊令誠就是他的監軍,在高仙芝受到夫蒙靈詧打壓的時候,邊令誠還替他說了些公道話,使得高仙芝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一躍而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從這個意義上講,邊令誠也可以算是高仙芝命中的貴人了。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初邊令誠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客觀上幫了高仙芝一個忙;如今他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樣可以把高仙芝置於死地。

此次高仙芝東征,玄宗仍舊派邊令誠去當監軍。說起“監軍”這個職務,實在是一種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角色。所謂監軍,說好聽點叫做中央特派員、天子特使,說難聽點就是公開的特務,他們的使命就是專門給前線將帥找茬的,你要是不把他伺候舒服了,他動不動就會抓你的小辮子、打你的小報告。如果軍隊作戰勝利,功勞自然有他們一份;要是敗了,他們就會千方百計推卸責任,把屎盆子全部扣到將帥頭上。

“監軍”的設置始自漢朝,但歷來一直由朝臣擔任;而讓宦官出任監軍,其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從他開此先例之後,宦官監軍就成了中晚唐歷史上的一大弊政。在此後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裏,李唐朝廷將一次又一次因為這項弊政而蒙受巨大損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不斷付出慘痛的代價。

當然,宦官也不見得都是卑鄙陰險的小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出身和教育背景的不同,以及殘缺的生理結構對人格心理產生的影響,再加上他們在政治上與皇權的微妙關系,使得宦官這個特殊群體在為人處世方面,通常會比一般的文臣和士大夫更缺乏原則,更注重私利,更容易幹出一些見不得光的事情。

邊令誠當然也不例外。

這個家夥不但對軍事一竅不通,而且生性怯懦貪鄙。當年隨同高仙芝遠征小勃律,這家夥跟到連雲堡就不敢再往前半步了,極為貪生怕死。後來高仙芝悍然發兵洗劫石國,狠狠發了一筆不義之財,邊令誠估計也沒少敲他的竹杠。史稱“邊令誠每事幹之,仙芝多不從”。(《舊唐書·封常清傳》)

按照史書的說法,由於多次索賄不得,邊令誠便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報復。

其實,這種說法恐怕不是實情。據《舊唐書·高仙芝傳》稱,高仙芝此人雖有貪財的毛病,但並不吝嗇,相反還頗為慷慨:“(高仙芝)家財巨萬,頗能散施,人有所求,言無不應。”既然邊令誠曾在客觀上幫過高仙芝的忙,而且是深得玄宗寵信的宦官,擁有打小報告的特權,高仙芝當然沒有理由得罪他。

所以,邊令誠向玄宗進讒言的真正動機,應該是逃避責任,而不是索賄不得。

逃避什麽責任?

逃避不戰而退之責。

東京陷落後,高仙芝采納封常清避敵鋒芒的建議,在未及請示玄宗的情況下,主動棄守陜郡、退保潼關,這種事情說好聽點叫做戰略撤退,說難聽了就是逃跑。

身為監軍,邊令誠很清楚,一旦天子怪罪下來,不光高仙芝和封常清難辭其咎,他邊令誠必然也會吃不了兜著走。所以,邊令誠唯一能夠自保的方法,就是在玄宗問罪之前搶先入朝,把屎盆子扣在高仙芝和封常清頭上!

因此,當高仙芝一退入潼關,邊令誠便迫不及待地趕回長安,向玄宗打了小報告,極力誇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戰敗責任,聲稱:“常清以賊搖眾,仙芝棄陜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資治通鑒》卷二一七)

封常清確實說過“賊鋒不可當”的話,可那是建立在“累日血戰”基礎上的正確判斷,並非畏敵怯戰、動搖軍心,而當時的陜郡也確實無險可守,潼關的防守又薄弱空虛,所以高、封二人才會主動放棄陜郡,退保潼關。若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做法並沒有錯,可要是從政治上來講,他們無疑已經犯下了三宗死罪。

第一宗:不戰而逃,丟城棄地;第二宗:擅自行動,目無朝廷;第三宗:違背玄宗旨意,破壞東征計劃。總而言之,在玄宗看來,高、封二人的做法對當時已經極為低落的民心和士氣進一步造成了惡劣影響,實屬罪無可赦!

光憑這三條,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再加上邊令誠的一番密奏,玄宗更是暴跳如雷,郁積在他心中多日的所有惡劣情緒一下子找到了發泄的出口。此前由於東京失陷之責,玄宗已經削除了封常清的所有官爵,讓他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軍中效命,現在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又全部淪於敵手,玄宗的憤怒就更是達到了極點。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末日就此降臨。

被滿腔怒火灼燒得喪失理智的玄宗當即頒下一道敕令,命邊令誠立刻前往潼關,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