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中亞:高仙芝的鋒芒

高仙芝,高麗人,將門之後,從小隨父至安西,稍長因父蔭被授予遊擊將軍。史稱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勇決驍果”,二十出頭便因軍功被提拔為將軍,“與父同班秩”(《舊唐書·高仙芝傳》),在軍中傳為一時佳話。

高仙芝曾先後在安西軍事長官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一直沒得到重用,直到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才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屢屢對他進行提拔。到了開元末年,高仙芝已官居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兼節度副使。

此時的高仙芝雖然已經是安西唐軍的二把手,但還稱不上是名將。真正讓他揚威西域、名動朝野的,當屬千裏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國位於吐蕃西北,大約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介於吐蕃、中亞與安西四鎮之間,戰略地位十分突出,自從武周時代以來,這裏便是大唐與吐蕃反復爭奪的焦點。小勃律原本親附唐朝,因而屢屢受到吐蕃的攻擊。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吐蕃再次出兵小勃律,迫使其投降,並將一個吐蕃公主嫁給了小勃律國王,從而牢牢控制了這個戰略要地,同時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與唐朝的聯系,大有稱霸中亞之勢。

毫無疑問,大唐帝國要想奪回對中亞的控制權,首先就必須奪回小勃律。

然而,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每次都無功而返,玄宗對此十分不滿。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夫蒙靈詧向玄宗推薦了高仙芝。玄宗立刻下詔,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一萬騎兵遠征小勃律。

天寶六年四月,高仙芝率部從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鎮,今新疆庫車縣)出發,沿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向西南行進,經拔煥城、握瑟德、疏勒,越過蔥嶺(帕米爾高原)、播密川,最後抵達特勒滿川,進逼吐蕃人控制的軍事要塞連雲堡(克什米爾西北),整個行軍過程耗時三個多月。

連雲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經之地,有吐蕃駐軍一千余人,另外在城堡南部十五裏處還有一座依山而建的吐蕃軍營,駐兵八九千人。也就是說,吐蕃在連雲堡一帶的守軍共約一萬人,與高仙芝的兵力大體相當。吐蕃軍隊依險而守,以逸待勞,而唐軍剛剛經過一百多天的長途跋涉,人困馬乏,局面顯然對唐軍極為不利。

不過,唐軍也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吐蕃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唐軍會奔襲千裏,從天而降,所以唐軍可以抓住先機,打吐蕃一個措手不及。

高仙芝兵分三路,於七月十三日拂曉會師於連雲堡外。當地有一條河叫婆勒川,其時正逢漲水,唐軍難以涉渡。高仙芝一邊派人尋找河中水淺處,一邊下令所有將士每人攜帶三日口糧,輕裝上陣,準備強行渡河。將士們看著嘩嘩流淌的河水,都說高仙芝瘋了。

暫且不說在沒有船只的情況下怎麽過河,就算勉強能過,萬一連雲堡的敵軍察覺,打唐軍一個“半渡”,這一萬人馬豈不是要全部扔到河裏喂魚?!

可軍令如山,眾將士沒有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跟高仙芝走。

令將士們喜出望外的是,沿著河岸走了不遠,果然找到了一處水淺可渡的地方,結果人不濕旗,馬不濕鞍,一萬人馬全都安全渡過婆勒川。高仙芝大笑道:“倘若敵人趁我們半渡時發動襲擊,我軍必敗無疑。可現在我軍既已安全渡河,並集結成戰鬥隊形,連雲堡就是老天爺送給咱們的禮物了!”

隨後,高仙芝下令全軍對連雲堡及南部軍營同時發起強攻。面對唐軍的突然襲擊,吐蕃守軍大為驚駭,但仍然憑借險要的地形和堅固的工事頑強抵抗,如蝗箭矢和巨石檑木紛紛而下,給仰攻的唐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正面進攻受阻,高仙芝立刻召來軍中驍將李嗣業,命他率領一支陌刀敢死隊,繞開正面之敵,從後山懸崖攀登上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李嗣業臨行前,高仙芝給他下了死命令,要他必須在中午之前解決戰鬥。

所謂陌刀,就是兩面開刃的長柄大刀,是唐軍野戰步兵的重要武器,既可以砍人,也可以劈馬,列陣時“如墻而進”,在近身肉搏中具有極為可怕的攻擊力。高仙芝麾下的這支陌刀隊,是安西唐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個個訓練有素,勇悍過人;尤其是這個李嗣業,更是安西唐軍中著名的善使陌刀的猛將。

正是由於陌刀隊超強的戰鬥力,高仙芝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將其投入戰鬥。

李嗣業受命後,手執戰旗,率陌刀隊從險峻之地攀上山嶺,突然出現在吐蕃守軍的後側。與此同時,高仙芝親率大軍再度實施正面強攻。吐蕃人腹背受敵,加上李嗣業的陌刀隊從背後殺了上來,他們已經無險可守,軍心頓時渙散。唐軍則越戰越勇,從辰時(早晨七點)至巳時(十一點)左右,共殲滅吐蕃守軍五千多,俘敵一千余人,吐蕃余眾紛紛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