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羅斯之戰

大食即阿拉伯帝國,建國時間略晚於大唐帝國。公元622年,亦即唐高祖武德五年,當李淵、李世民父子正忙於統一中國的時候,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正率領穆斯林弟子從麥加出走,沿著紅海海岸,一路歷經艱險抵達麥地那。從此,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聖徒開啟了一個以武力傳播伊斯蘭教的時代,並最終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

在聖戰的旗幟下,穆斯林軍隊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驚人的戰鬥力統一了阿拉伯半島,而且向西占領了北非、西班牙、巴爾幹半島,向東則把整個西亞和大半個中亞收入囊中,擴張為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帝國。

作為當時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大唐與大食為了確立自己在中亞的霸權地位,注定會展開一場激烈的較量。

就在高仙芝平滅石國的這一年,即公元750年,大食帝國政局突變,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馬亞王朝。由於倭馬亞王朝旗幟尚白,所以中國史書稱其為“白衣大食”,而新崛起的阿巴期王朝旗幟尚黑,所以稱為“黑衣大食”。

石國滅亡後,一位王子僥幸逃脫,隨後奔走於中亞各國,到處控訴高仙芝的暴行,說他背信棄義,“欺誘貪暴”。唇齒相依的中亞諸國對高仙芝在石國的屠城和劫掠行徑也深惡痛絕,遂迅速締結成反唐聯合戰線,並遣使向黑衣大食求助,準備借助黑衣大食的力量,向東進攻大唐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很快得知了中亞諸國的反唐計劃。

他決定先下手為強,主動出擊黑衣大食。

這一次,高仙芝仍然跟從前一樣充滿自信。他仍舊準備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長途奔襲。

然而,黑衣大食不是小勃律,幸運女神也不會一直站在高仙芝這邊。這一次,高仙芝將遭遇他一生中第一次慘痛的失敗。

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四月,高仙芝集結了安西四鎮的兩萬精銳,同時征調了西域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落的蕃兵,組建了一支胡漢混合兵團,共計六萬人。同月,高仙芝與部將李嗣業、段秀實等人,率部從安西出發,越過蔥嶺和大沙漠,經過三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於同年七月進抵中亞古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市附近)。

應該說,盡管高仙芝對此役充滿自信,但他並沒有因此而麻痹輕敵。從他投入的兵力來看,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按照當時大唐軍隊的編制,安西四鎮統轄的兵力只有二萬四千人,而高仙芝一下就抽調了兩萬人,幾乎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了。同時,高仙芝又征調了大約四萬的胡人,使遠征軍的總兵力達到了六萬,這基本上是他可以動用的全部兵力。

換句話說,為了保證此役的勝利,高仙芝已經把自己的老本全都押上了。(關於怛羅斯之戰唐軍出動的總兵力,各種史料多有異說:阿拉伯史籍說是十萬,《資治通鑒》和《唐歷》說是三萬,《段秀實別傳》說六萬,兩《唐書》中的相關列傳則說二萬,杜佑的《通典》說七萬。各家均有所憑,莫衷一是。今據有關學者的推測和考證,確定為六萬人。)

然而,相比於黑衣大食出動的兵力,唐軍在人數上還是居於明顯的劣勢。

據學者考證,阿拉伯出動的正規軍大約五萬人,雇傭兵也有五萬,總計不下十萬人。所以,雙方在兵力上的對比還是比較懸殊的,這也是唐軍在怛羅斯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仙芝的遠征軍逼近怛羅斯之時,阿拉伯人就接到了情報。黑衣大食駐巴士拉的東方總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令,命部將塞義德率數千人進駐怛羅斯加強防守,從而為大軍的集結贏得了時間。

等到唐軍兵臨怛羅斯城下,先機已失,戰鬥的主動權已經落入了阿拉伯人手中。因為阿拉伯人既有堅固的城防工事,又是以逸待勞,而且是主場作戰,擁有源源不斷的援軍和補給。唐軍要想從這樣的敵人手中奪取怛羅斯,無疑是千難萬難。

高仙芝命部隊對怛羅斯城發起強攻,但始終未能攻克。雙方就在怛羅斯城下對峙了整整五天,其間多次交戰,但誰也沒撈到便宜。

這種膠著狀態顯然對唐軍極為不利。一旦不能速戰速決,唐軍必將因缺乏後勤補給而陷入困境。

隨著時間的流逝,勝算一點一滴地從高仙芝的手中溜走了。

而隨著後方大部隊的陸續抵達,阿拉伯人的士氣變得越來越高昂。

第六天,黑衣大食的援軍全部進入戰場,雙方隨即在怛羅斯河兩岸展開了決戰。東亞與西亞最強大的兩個帝國,就在這裏發出了最強烈的碰撞。

在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唐軍依然頑強奮戰。戰鬥開始後一段時間內,雙方勢均力敵,難分勝負。然而,就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的當口,唐軍的陣腳突然一片大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