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悔婚:薛延陀的末日(第3/4頁)

多彌可汗沒想到唐軍的反應速度如此之快,見對手已經嚴陣以待,不敢貿然進攻,可又不甘心退兵,於是就在夏州北面與唐軍對峙。

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春,唐軍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整之後,開始對薛延陀軍發起猛烈進攻,再次將其擊破,俘虜了兩千余人。

經過這麽多次打擊,多彌可汗總算領教了唐軍的厲害,當即丟下他的大軍,輕騎逃遁。

看見這個年輕的可汗如此不堪一擊,並且如此貪生怕死,薛延陀國內頓時人心思變,轄下的各個部族開始蠢蠢欲動。

多彌可汗為了穩定政局,於是大力清除前朝舊臣,培植個人勢力。可在這個節骨眼上,他這麽做無異於加速自己的滅亡。薛延陀朝野更是人心惶惶,回紇酋長隨即聯合仆骨、同羅等部落一起發動兵變。多彌可汗又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薛延陀頓時陷入空前的混亂狀態。

一切就跟當年的東突厥一樣,薛延陀亡國的征兆已經徹底顯露。

貞觀二十年六月,天可汗果斷地出手了。

李世民任命江夏王李道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等人數路並進,大舉北伐;同時又征調薛延陀東邊的烏羅護、靺鞨兩部落,命他們出其不意,從東面攻入薛延陀。

在如此泰山壓頂般的致命打擊面前,多彌可汗又豈是唐軍的對手。少數仍然忠於他的軍隊稍微抵抗之後便紛紛潰散,薛延陀舉國震恐。

多彌可汗迅速喪失了對局勢的掌控,隨即帶著數千騎兵準備投奔其他部落,卻在半道上被回紇騎兵截住。多彌的腦袋很快就被砍了下來,其領地被回紇部落全部占據,宗族也被屠殺殆盡。

多彌一死,薛延陀各部落一邊大打出手,互相攻擊,一邊爭先恐後地遣使歸唐。多彌可汗的舊部尚有七萬余人,共推真珠可汗的侄子咄摩支為首領,隨後自動削除可汗之號,並遣使奉表向唐朝稱臣,請求回到其舊地郁督軍山之北。

此次北伐,唐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征服了薛延陀,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置咄摩支這支殘余的薛延陀勢力。

李世民針對這個問題舉行了廷議。廷議的結果,群臣普遍認為:假如保留咄摩支這個勢力,恐怕日後又會坐大,遺患無窮。與此同時,原來臣屬於薛延陀的鐵勒九部聽說咄摩支又要回郁督軍山,無不擔心其死灰復燃,也是極力反對。

在此情況下,李世民當然沒有理由再留著這條尾巴了。他隨即派遣李世勣前往漠北,會同鐵勒九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李世勣臨行前,李世民給了他一個八字方針——“降則撫之,叛則討之”。

李世勣抵達郁督軍山後,咄摩支部下的一個酋長隨即率部投降。可咄摩支卻率眾逃進了郁督軍山南麓的荒谷中,既不抵抗,也不投降。李世勣先禮後兵,派通事舍人蕭嗣業前往招降,咄摩支意識到薛延陀已經沒有復國之望,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終於還是向蕭嗣業投降。

但是,他的部眾仍有三萬多人不肯放下武器。李世勣隨即命令軍隊發起進攻。

這一戰當然沒有任何懸念。盡管薛延陀這支最後的武裝力量依舊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在被唐軍砍下五千顆首級之後,余下的三萬人再也沒有鬥志了,全部繳械投降。

至此,這個繼東突厥汗國之後稱雄大漠十余年的薛延陀汗國,終於在唐帝國的致命打擊下徹底滅亡。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在漠北設立六個羈縻都督府、七個羈縻都督州,合稱“六府七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刺史。

六府是: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幽陵府、龜林府、盧山府。

七州是:臯蘭州、高闕州、雞鹿州、雞田州、榆溪州、蹛林州、寘顏州。

其範圍包括今蒙古中部、北部和俄羅斯南部。

同年四月,李世民又設置了燕然都護府(治所在今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統轄六府七州。

此後,隨著漠北其他部落的歸降,燕然都護府的管轄範圍不斷擴大。同年八月,骨利幹部落歸附,唐朝在其地置玄闕州。骨利幹部落位於今西伯利亞貝加爾湖畔,即漢代蘇武牧羊之處,“去京師最遠,自古未通中國。”(《舊唐書·北狄傳》)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月,結骨部落歸降,唐朝在其地置堅昆都督府。據《資治通鑒》記載,結骨部落的人“皆長大,赤發綠睛”,意思是他們身材高大、紅發碧眼,顯然屬於白色人種。

這就是偉大的天可汗時代。

這個時代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它已然成為一座歷史的豐碑。

時至今日,天可汗時代之所以仍然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崇敬和仰望,就是因為它能把華夏帝國的疆域拓展得如此廣袤而遼遠,也能把許多不同文、不同種的少數民族納入中華文明堅毅而寬廣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