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悔婚:薛延陀的末日(第2/4頁)

李世民總算找到了借口,於是忙不叠地下詔拒絕了這樁婚事。

乙失夷男也只好自認倒黴,帶著一肚子委屈和怨氣打道回府。

堂堂天可汗居然食言悔婚?

此事頓時在朝中激起軒然大波。

時任諫議大夫的褚遂良立即上疏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天子既然已經許婚,就不應“一朝生進退之意,有改悔之心”,此舉實在是“所顧甚少,所失殊多”,其不良後果就是“彼國蓄見欺之怒,此民懷負約之慚”,而“嫌隙既生,必構邊患”!他最後說:“陛下君臨天下十七載,以仁恩結庶類,以信義撫戎夷,天下莫不欣然,可惜的是為何不能有始有終呢?更何況漠北的夷狄部落數不勝數,中國豈能盡而誅之?臣以為,應當懷之以德,使為惡者在夷不在華,失信者在彼不在此!”

此外,群臣也紛紛表示:“國家既許其婚,受其聘幣,不可失信戎狄,更生邊患。”(《資治通鑒》卷一九七)

可在李世民看來,這些看法通通是書生之見、迂闊之談。為此,他很不客氣地給群臣上了一堂“國際政治”課。

“諸卿只知古代而不知當今形勢。漢初匈奴強、中國弱,所以采用和親政策,這在當時是正確的。可如今中國強大,戎狄弱小,以我步兵一千,可擊破胡騎數萬。薛延陀之所以向我們匍匐叩首,不敢驕慢,只不過是想借中國之勢威服周邊部落罷了。倘若同羅、仆骨、回紇等十幾個部落聯手進攻,薛延陀必定破滅。這些部落之所以不敢發動,是因為真珠可汗是中國冊封的。如今再把公主嫁過去,乙失夷男自恃為大唐之婿,其他部落誰敢不服?戎狄人面獸心,一旦微不得意,必然反咬一口,成為大唐的禍害。如今我拒絕和親,其他部落知道他被大唐拋棄,用不了多少時日,就會把他的汗國瓜分一空。諸卿走著瞧!”

這次和親失敗讓乙失夷男頓感顏面掃地。

沒想到自己一張熱臉居然貼到了唐朝的冷屁股上,乙失夷男又羞又惱,一腔憤怒無從發泄,只好找東突厥出氣。當然,他不敢再像上次那樣興師動眾了,而是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對東突厥進行騷擾。

阿史那思摩本來就不想當這個可汗,如今面對薛延陀的騷擾更是束手無策,只好上疏太宗,要求南渡黃河,遷往河套地區。

李世民知道阿史那思摩鎮不住他的手下,只好同意。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二月,光杆司令阿史那思摩灰溜溜地回到了長安。李世民給了他一個右武衛將軍的職務,以示安慰。

至此,由唐帝國一意扶持、大力重建的東突厥汗國再度宣告解體。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不顧文武百官的極力反對,禦駕親征高麗,乙失夷男馬上遣使入唐,表面上說是來朝貢,實則是來刺探虛實。李世民很清楚夷男在想什麽,對他的使者說:“回去告訴你們可汗,如今我父子東征高麗,要是他覺得有能力乘虛而入的話,叫他趕快來!”

乙失夷男一聽天可汗這話味道不對,趕緊再次遣使到長安謝罪,還說要出兵幫助唐朝打高麗。李世民一擺手:出兵就免了,叫你們可汗自重就行。

唐軍開始攻打高麗後,高麗執政官泉蓋蘇文派人遊說薛延陀,讓他們南下進攻長安,並以厚禮相誘。乙失夷男鑒於諾真水的慘敗,又想起李世民的警告,最後還是拒絕了高麗的遊說。

這一年九月,乙失夷男病卒。他一死,薛延陀的災難就來了。

因為一切就像契毖何力當初預測的那樣,他的兩個兒子果然為了爭奪汗位大打出手,結果嫡出的小兒子殺了庶出的長子,自立為多彌可汗。

都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多彌可汗顯然就是這麽一只牛犢。他上台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兵攻打唐朝。乙失夷男苦心孤詣維持了好些年的和平局面,就這麽被他兒子一朝打破了。

而薛延陀的末日也隨之降臨。

多彌可汗自以為唐帝國正對高麗用兵,所以有機可乘。可他錯了,李世民早在出征高麗之前,就已命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率部駐紮在夏州(今陜西靖邊縣北白城子)的北面,專門防備薛延陀。現在聽說薛延陀來犯,李世民又命左武候中郎將田仁會率部馳援。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年底,多彌可汗親率大軍入侵河套地區。執失思力故意以老弱殘兵誘敵深入,然後在夏州境內與田仁會部左右夾擊,大敗薛延陀軍,並且一直向北追擊了六百余裏,直到將其打回漠北,才班師凱旋。

第一次出兵就狼狽而回,年輕氣盛的多彌可汗大為不甘,沒幾天就再度集結大軍卷土重來。此時李世民已從高麗退兵,聞訊立即派遣李道宗鎮朔州,薛萬徹、阿史那·社爾鎮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宋君明鎮靈州,執失思力鎮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