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戰勝人性的弱點

李世民的成功,固然與魏徵和長孫皇後等人的規諫和輔佐息息相關,但是有一點我們卻不能不強調,那就是——假如李世民本身根本不是一塊當明君的料,那身邊不管有多少個魏徵和長孫氏,無論他們怎麽“斧鑿”和“敲打”,李世民也絕對不可能“發光”,所謂的千古一帝當然也就無從談起。

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李世民自己。

貞觀二年,李世民就曾經對侍臣說:“古人雲:‘君猶器也,人猶水也,方圓在於器,不在於水。’故堯、舜率天下以仁,而人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人從之。下之所行,皆從上之所好。”(《貞觀政要》卷六)

君猶器,人猶水;下之所行,皆從上之所好。

李世民的見解可謂精辟!

如果一個皇帝不具有明君的潛質,其他人再怎麽努力幫他也是白搭。說難聽點,在一堆石頭上敲打一萬年也敲不出一座金礦,給一只雞插再多羽毛也變不出一只鳳凰。

由此可見,李世民最後之所以能成就千古一帝的功業和盛名,除了外界的助力之外,更需要他本身具有一種內在的人格力量。

這種力量就是——自制力。

一種能戰勝自身人性弱點的高度的自制力。

俗話說:“英雄難過美人關”。古往今來,許多意志堅定、功成名就的男人通常擋不住美女的誘惑。他們縱然可以征服天下,可往往會在某個美女的石榴裙下變得軟弱無力,不堪一擊。

那麽,作為一世英雄的李世民,在面對美人的時候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貞觀二年十二月,李世民在宮中宴請新任的代理侍中王珪,當時旁邊就有一位絕色美女在侍宴陪酒。她是廬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因謀反伏誅後,這個美女就被“籍沒入宮”,成了李世民的妃子。

酒酣耳熱時,李世民指著這個美女對王珪說:“廬江王不是東西,當初因為貪圖她的美色,就殺了她丈夫並把她納為小妾,如此暴虐無道的小人,哪有不滅亡的道理!”

王珪聽完後一言不發,忽然站起身來,畢恭畢敬地問了皇帝一個問題:“陛下認為李瑗這麽做,是對還是不對?”

李世民愕然說:“殺人之夫而奪人之妻,這種事你還問對不對?”

王珪並不直接回答,而是給李世民講了一個小故事。

這個故事出自《管子》一書。春秋時期,齊國出兵攻占了毗鄰的一個小諸侯國郭國。幾年後齊桓公經過此地,問當地父老:“郭國為何滅亡?”父老說:“因為國君知道什麽是善,什麽是惡。”齊桓公大惑不解,問道:“照各位所言,你們的國君是位賢明的君主,又怎麽會亡國呢?”父老回答說:“國君知道什麽是善,卻不去做;知道什麽是惡,卻不能改,所以滅亡。”

故事講完,王珪就進入了正題:“而今,這位美女仍然在陛下左右,臣還以為陛下認同李瑗殺夫奪妻的做法;如果陛下認為他的做法是錯的,卻仍舊留著這位美女,那就叫‘知道什麽是惡,卻不能改’!”

李世民聞言,頓時朗聲大笑,連連稱善,隨後就把這位美女送回了家鄉。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我很少見到喜好道德如喜好美色那樣的人啊!可孔子他老人家假如碰上李世民,肯定會把他算上一個。

其實,作為一個正常男人,並且是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一定程度的好色也不算什麽太大的毛病,但是當好色與好德產生沖突時,李世民卻能舍色而取德,這就足以表明他確實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制力。

如果說放歸一個叛臣的姬妾還算比較容易做到的話,那麽在下面這則故事中,李世民的做法就尤其顯得難能可貴了。

那是在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長孫皇後替唐太宗李世民物色了一個“容色絕姝,當時莫及”的妙齡少女,準備將其納入後宮為“充華”。這個美女是隋朝通事舍人鄭仁基的女兒,年僅十六七歲,不但姿色出眾,而且知書達理。對於這個人選,太宗本人和朝中大臣都很滿意。於是李世民立即下詔書,確定了成婚的日子。可就在宮中使節正準備前往鄭家迎娶新人時,魏徵卻忽然站出來,把這樁美事攪黃了。

因為魏徵得知這個鄭家女兒早已許配給了士人陸爽,當即上奏:“陛下為人父母,撫愛百姓,當憂其所憂,樂其所樂……今鄭氏之女,久已許人,陛下取之不疑,無所顧問,播之四海,豈為民父母之道乎?”(《貞觀政要》卷二)

李世民聞言,大為驚訝,連忙下詔“深自克責”,並且罷停了迎婚策使,命人趕緊將鄭氏送還舊夫。可是,當時朝中的左仆射房玄齡、中書令溫彥博、禮部尚書王珪、禦史大夫韋挺等一幫宰執大臣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他們說:“鄭氏許配給陸爽的事情,只是傳聞,並不能確定,朝廷大禮既行,絕不可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