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後關頭(第4/7頁)

偽滿在幫誰采金?

當然不是中國人,而是身後的日本人。所以關東軍聽了馬上不幹了,雙方艦對艦,艇對艇,炮對炮,在幹岔子島附近形成了對峙。

事件發生後,日本政府和參謀本部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覺得為這麽一個偏僻的小島跟蘇聯人幹仗不值得。可是關東軍卻搶先出手,第一個向蘇聯炮艇猛烈開火,結果擊沉一艘,擊傷一艘。

蘇聯人吃了虧,不但沒有反擊,還由政府出面服了軟,正式確認幹岔子島屬於“滿洲國”,並從島上全部撤軍。

這個結果大出關東軍意料之外。

分析下來,主要還是斯大林正在搞內部大肅反,沒有多少熱情和精力來顧及邊境糾紛。

等到七七事變爆發,關東軍高層得出一個判斷,那就是日蘇之間短期內不會爆發新的戰爭,所以無需對蘇聯作過多戒備。此時正好利用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對華北的中國軍隊進行猛擊,以消除身背後可能出現的隱患。

與關東軍相比,朝鮮軍還要起勁,在請戰報告中,他們甚至都提出來要“治理中國”了。

聽說由於石原的阻撓,國內暫時派不出兵,兩邊大佬都一拍胸脯:參謀本部不肯派,我們來!

關東軍和朝鮮軍本屬駐外藩鎮,管好自己那一攤就行了,現在居然堂而皇之地“幹涉朝政”,其做法著實出格,但在杉山元看來正好相反:此真憂國之將也!

有關東軍和朝鮮軍支持,杉山元的膽壯了。

問題是參謀總長剛剛說過要不擴大,得找個理由自圓其說才行。

理由很快就找到了。

所謂不擴大,那是說的不擴大到整個中國,不是說華北,如果不向華北“駐屯軍”增派兵力,難道還能眼睜睜地看著它被第二十九軍給殲滅嗎?

好了,載仁親王那裏可以有所交代了,第二步就是得到內閣的同意。

橡皮圖章

 

在日本,內閣不過是橡皮圖章,但是再橡皮,總得也要拿來蓋一下,更何況杉山元本人也是內閣成員,不能完全不給首相和其他同事面子。

內閣會議,在杉山元說明意圖,噴完唾沫星子之後,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近衛首相身上。

近衛文麿,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是貴族院議長。

十四歲時,近衛就已經從老爸議長那裏承襲了公爵的封號。以後的名氣越來越大,三教九流,“左派”“右派”,軍人政客,都爭著來拜見,他自己也很得意,頗有點中國春秋名公子孟嘗君的味道。

近衛組閣那年才不到五十歲,如此年輕的首相在日本政壇是很少見的,因此得到外界熱捧,稱之為“青年內閣”。包括元老西園寺在內,都曾對近衛寄予厚望,認為他一上台,將會為中日問題的解決找到新的有效辦法。

可是人們不知道的是,近衛的眼光,其實比那些軍人還要來得淺薄。這麽說吧,把他那漂亮腦蓋打開來,裏面就一碗豆腐腦,腦仁跟松子一樣大小。

軍人喊打喊殺,近衛內心裏其實也愛這個,所不同的只是,他給加上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他的“資源決定論”。

日本資源少,所以必須對外侵略,這叫國際主義。

中國資源多,所以必須被侵略,又因為靠日本最近,理所當然要由日本“單獨享受”,這叫愛國主義。

可想而知,作為日本式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結合體,“青年政治家”近衛會把日本引向一個什麽樣的道路了,所以自他當政以來,中日矛盾不僅未得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不僅目光短淺,近衛公子還膽小怕事,屬於那種外表看著華麗,內囊卻很不匹配的無擔當之人。

現在內閣成員都看著他一人,只好硬著頭皮,小心翼翼地向杉山元提了一個問題。

向“支那”增兵是件大事,倘若因此引起兩國之間的全面戰爭,卻如何是好?

 

近衛文麿曾以青年領袖的形象入選時代周刊

杉山元打心眼兒裏就從來沒瞧得起這個首相。不過通過在軍部會議上的爭論,他吸取了一個教訓,那就是千萬不要在眾人面前說中國人會接招,那樣說,比較麻煩,保不準又得像石原那樣引出什麽陷入泥潭之類的“謬論”了。

杉山元清了清嗓子。

怎麽可能發生全面戰爭呢,他們根本就不敢跟我們打!

“支那”那個國家,從來都是一盤散沙,南京的所謂“中央政府”不過管管長江流域的幾個省而已,華北、西北、西南的那些省,誰服他?誰肯服他?

那些地方軍頭,我們還不了解嗎,成天都想著要保住自己的地盤,什麽抗日啊,都是嘴上空喊喊的,一旦“大日本皇軍”出現在他們面前,不嚇得屁滾尿流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