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談渴飲倭奴血(第3/11頁)

楊森聽後,大為贊賞,認為這位蘇聯上校一針見血,確有水平,馬上按其建議進行改進。

車爾卡日夫在總部上課,楊森每次都親臨聽講,無論築壘作業還是防空作戰,均讓參謀及時紀錄,整理後印發各級軍官學習,以提高軍官們的戰術意識。

蘇聯顧問的到來,對豐富第二十軍的戰術和打法很有裨益,但中日軍力差距極大,火力方面仍是日方占據優勢,蘇聯顧問的大兵團戰術並不能完全照搬套用。接下來的冬季攻勢,便好好地給楊森上了一課。

大沙坪位於鄂南崇陽至通城公路上,位置顯要,是日軍的前進據點,對第九戰區防線構成嚴重威脅,因此第九戰區把攻占大沙坪作為冬季攻勢的主要目標,共組織包括第二十軍在內的七八個師向大沙坪發動進攻。

自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湘北公路和橋梁被戰區完全破壞,日軍的機械化特種部隊固然無法南下,但自己的手腳也相應被束縛住了,各部的山炮及輜重車輛無法推進,已全部撤至後方衡陽擱置。

大沙坪與通城、通山等據點不同,日軍在這裏修築了大小碉堡群。碉堡周圍全部設置鹿砦與鐵絲網。這樣的攻堅戰,純步兵是無能為力的,可是又缺乏火炮支持配合,於是只能使用迫擊炮。

迫擊炮打步兵和陣地還行,卻對付不了碉堡,無奈之下,戰區采用了人浪戰術,即每天出動一個師,作波浪式前進。

沒接近碉堡之前,日軍紋絲不動,一進入其有效射程,頓時拉出一道道熾烈的火網,沖鋒部隊幾乎就是上去送死的。

七八個師,每個師都遭受很大損失,弄得殘缺不全,第二十軍也不例外,只有第133師因有守備通城任務,未去參戰才保得完整。

如此大的代價,要有所收獲還差不多,實際情況是日軍碉堡群毫發未傷,更不用說收復大沙坪了。

薛嶽咋咋呼呼地組織攻勢,到此也唯有偃旗息鼓,來個悄悄收場。"

對楊森而言,這是一個反面教訓,也說明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死打硬拼並非良策,適時運用破襲戰等新戰術,才能使自身擁有盡可能大的生存空間。

很快,這一結論將再次得到證明。

在日方戰史中,查不到第一次長沙會戰,取而代之的是“湘贛會戰”。名字都並非隨便亂取,而是各有用意,據岡村寧次說,他在指揮作戰前就沒想到要占領長沙,不過是要消滅湘贛兩省的第九戰區主力而已。

岡村的“攻而不取”有其合理性,因為以日軍當時的動員能力,確實還無法對長沙做到長久占領。

事情是這麽個事情,道理也是這麽個道理,讓人為難的是,中方並不認可岡村的說法。

發現日軍全面撤離湘北後,國民政府馬上向國內外媒體發出通稿:“日軍無法攻占長沙,即日已行退卻。”

隨後各種慶祝勝利的活動都來了,追擊有功的各部隊被予以表彰,甚至軍委會還利用繳獲的戰利品,由一個營的參戰部隊重新現場演繹,拍了一部名為《湘北大捷》的電影,搞得岡村很沒面子。

岡村有苦卻說不出——如果不為攻長沙,僅為消滅戰區主力,那麽試問,你消滅沒有?

沒有,連影子都沒看到,第九戰區主力直到撤退追擊時才現身,可那時已不是你消滅他,而是他要揍你了。

自武漢會戰以來,岡村在日本前沿將帥中一直既叫好又叫座,他走到哪裏,腳底下的閃光燈就追到哪裏,刷刷的一片,那真是人見人愛,這個風光啊。

到長沙,絆住了。

忙忙叨叨半天,還落一通惡評,這點兒背的啊。日本人的思維有時很機械,岡村不檢討自己戰略戰術上是否有失誤,卻埋怨中方在宣傳上不配合:你們說我要占領長沙,純屬誣陷!

岡村從上到下都是一副挨騙受氣的樣兒,一個勁對上級嚷嚷著要再攻一次,以證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拿下長沙,或殲滅中方主力。

上級當然不會答應,組織一次大會戰,所需驚人的人力物力,你以為是小孩玩家家呢?

過了沒多久,岡村調任華北,第十一軍司令官易人。新任司令官園部和一郎中將蠢蠢欲動,頗有超越前任之心,可惜他的運氣更糟,一出門便摔個大跟鬥,在江西上高被打得鼻青臉腫,而踹翻他的對手正是長官部位於長沙的第九戰區。

第九戰區所部按任務劃分,可分成兩個類別,其一是“中央軍”主力兵團,包括第十軍、第七十四軍等,特點是善於正面攻防。其二是地方兵團,以楊森的第二十軍為代表,慣於潛入敵後,破壞日軍聯絡線和運輸道路。

自第一次長沙會戰以後,薛嶽以主力兵團發起進攻,以地方兵團進行襲擾,行動活躍,越戰越勇,已逐漸成為第十一軍的最大宿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