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笑談渴飲倭奴血

夏炯:綽號“夏馬刀”。畢業於瀘州講武堂,他在楊森帳下,屬於一個優點和缺點都十分突出的戰將。

木下勇: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六期、陸軍大學第三十七期。時任第十一軍參謀長。

阿南惟幾: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八期、陸軍大學第三十期。時任第十一軍司令官。作戰以沉穩著稱,但有時也不失真性情。

楊幹才:第一三四師師長。作戰特點是快、準、狠。

青木誠一:第四十師團師團長。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第四十師團負責進攻第二十軍所在的平江地區。

今村:第四十師團參謀長。在指揮上與青木有分歧。

島村:第十一軍作戰主任。戰略思想上與阿南司令官南轅北轍,阿南要第四十師團鏟除第二十軍的威脅,他則認為應把第四十師團調到湘北正面作戰。

神田正種:第六師團師團長。先後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三期、陸軍大學第三十一期。他曾以第六師團第四十五聯隊長的身份,參與了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其部是南京大屠殺的主兇之一。

王耀武:生於山東省泰安市。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時任第七十四軍軍長。

廖齡奇:生於湖南省祁陽縣。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時任第七十四軍所屬第五十八師師長。戰敗後因“臨陣脫逃”罪被捕槍決。

楊漢烈:生於四川省廣安市。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十六期。他是楊森的二兒子,也是楊森唯一一個從軍抗日的子女。

在發現自己指揮出現嚴重失誤的那一瞬間,楊森曾經有過廉頗老矣式的惶恐,但這也就是那麽幾分鐘的事。

橋歸橋,路歸路,活著就得有點抗擊打能力,這叫強人本色。

楊森當初攻占通山,出發點是為了鞏固平江,但收復南林橋,讓他有了意外的發現,那就是打日軍側面或背後的破襲戰,代價不高,收獲很大。

軍委會和第九戰區總結第一次會戰勝利的經驗時,也提到,先前楊幹才攻克南林橋,影響了日軍的運輸系統,打亂了岡村的戰略部署,使其不得不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準備,會戰由此拖延了將近半年之久。半年時間,對於湘北的防禦部署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楊森前後貫通,對破襲戰、遊擊戰、運動戰與民眾組訓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掌握。當然,所有戰術究竟高明與否,靠的都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必須在實戰中得到檢驗和進一步打磨。

第二十軍身處抗戰最前沿,機會從來不缺,這次試驗的對象是通城日軍。

楊森把副軍長兼第133師師長夏炯喚上陣來。

夏炯喜歡打個人的小九九,熱衷於往上爬,早年便以“瀘講”首領自居,搞小團體,排斥其他軍校的學員。除此之外,他在軍中的聲譽也不如楊漢域那麽好,有“威有余、德不足”以及“為威不懷德”的惡名。

從當團旅長開始,每逢戰爭,夏炯就派幾名衛兵扛著馬刀隨行。這些馬刀都有用途,誰要是敢擅失陣地或臨陣脫逃,夏炯就會毫不留情地砍掉他的頭。死在他刀下的連排長和士兵不在少數,當然其中也不乏冤枉的,所以人稱夏炯為“夏馬刀”。

正是出於這些考慮,楊森認為夏炯還缺乏整合和統領第二十軍的能力,然而與此同時,夏炯又是一個優缺點都十分突出的人,你只要冷凍他一下,讓他全神貫注地去指揮作戰,就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夏炯最大的缺點,恰恰就是他最大的優點,那就是“威”。

在他眼裏,真實的戰場之上,並沒有多少人性存在的余地,流行的便是殺人不眨眼。據湯恩伯集團軍的老兵回憶,有一次某連撤退時,丟失了一支步槍和輕機槍,沒法向上交差。警戒中看到友軍一個排長一個連長落伍,正好手上端的是步槍和機槍。於是該連很客氣地予以接待,並留他們住一夜再走。到了晚上,住宿的兩人就被暗殺了,武器截留下來。事後這個連偷偷上

報,上級不僅沒有責備,還表揚:“有辦法。”

看似不可理喻,但湯集團卻以能打仗著稱,連岡村都一度為之頭疼不已,其中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就這個連來說,他們殺人成性,敵人殺,自己人也殺,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也許不適合做楷模,但只要用到合適的地方,那就是傳說中的虎狼之師。

的確,夏炯沒有“德”,刀下也有許多冤死之鬼,可人家夏馬刀的威風確實是砍出來了,乃至於所到之處,無不聞風喪膽。有人甚至還借夏馬刀的威風來嚇唬人,特別是在戰場上,如果支持不住了,只要喊一聲“夏馬刀來了”,眾人立刻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樣定在陣地上,死也不敢再往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