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刀光如雪月如霜

林森:生於福建省閩侯縣。國民黨元老,時任國民政府主席。

沈鴻烈:生於湖北省天門市。東北海軍的締造者,有能將之稱,時任青島市市長。

韓復榘:生於河北省霸縣。原西北軍著名戰將,時任山東省政府主席。

向文彬:生於四川省廣安市。畢業於四川講武堂,為楊森帳下勇將,當時在第二十軍任團長。

林相侯:生於四川省瀘州市。畢業於四川講武堂,曾任楊森的警衛員,當時在第二十軍任團長。他是川軍在抗戰中以身殉國的第一位團長,也是第二十軍在淞滬戰場上損失的最高級別軍官。

李介立:生於四川省犍為縣。畢業於四川講武堂,為楊森帳下勇將,時任團長。

郭汝棟:生於四川省銅梁縣。曾為楊森部下,後與範紹增等人組織“四部倒楊”,與楊森爭搶第二十軍軍長頭銜。“四部倒楊”失敗後,出川投奔蔣介石,部隊也改稱第四十三軍,任軍長。

劉雨卿:生於四川省三台縣。時任第四十三軍第二十六師師長。

在東路縱隊出發的同一天,有一支川軍也正起程向前線開去,不過其出發地並非四川,而是貴州。

貴州是個民情非常復雜的省份,尤其黔西南一帶,盡為崇山峻嶺,乃苗彝等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苗彝都各自擁有武器,且不服政府管束,非常難於治理。

清末名將胡林翼最早就是在貴州獲得了“平亂專家”之名,可想而知此地混亂的程度,到了民國還是這樣,即便王家烈統治貴州,其政令也無法在這些地方推行。

當時蔣介石已視楊森為自己的可靠力量,便派他帶整訓後的第二十軍前去擺平。

楊森用了一年多時間在黔西南進行“清鄉”,光搜繳的民間槍支就達萬支,其部隊也在這一過程中逐漸恢復了元氣並得到發展。“清鄉”結束,他按照南京政府的整軍要求,老老實實地在貴州進行了縮編。

原有的三師縮成了兩師,但由於汰弱留強,部隊剩下的全是體力較好、技戰術過硬的兵員,軍官多出來後,楊森又在各級增設副職,使指揮系統也得以充實,因此第二十軍的戰鬥力反而得以提高。

當淞滬會戰的消息傳來,聽說前線戰事劇烈,急需增援部隊,楊森立即向蔣介石請戰,遂使第二十軍成為川軍中第一支參加抗戰的部隊。

第二十軍開拔前,蔣介石致電楊森,讓他乘機先來南京。

到南京後,楊森住在第二十軍辦事處。有人勸他移居中央飯店,楊森回答說,中央飯店固然舒適,但戰爭期間,還是與隨行將校住一起比較方便。

當時南京經常遭遇空襲,楊森倒也不懼,他住在辦事處,始終鎮定如常,並隨時掌握著部隊行軍的進展情況。

第一個接待楊森的南京大員,不是蔣介石,而是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問第二十軍現在到了何處,楊森現在作何打算。

楊森就第二十軍行止作了匯報,至於個人打算,他也早有想法,那就是趁部隊尚未到達,對南北戰場作一考察。

打仗算是楊森一生的功課,在這方面他從來都一絲不苟。既然未來的敵人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強敵,與以往內戰中所有的對手都大為不同,那麽打仗之前,多少得做到心中有數才行。

林森是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時期同樣打打殺殺,如今雖改而從政,對軍事卻並不陌生,可謂知人亦知兵。他對楊森的計劃表示贊同,並撥給一萬元旅費。

第二十軍窮得叮當響,沒這筆旅費,楊森還真的沒法動身,當下他就啟程前往上海。

淞滬會戰正在激烈進行當中,黃浦江上日艦排列如山,貼著紅膏藥的日機每天輪番轟炸,中日兩軍在街巷中對峙,這座東方大都市面臨著血與火的考驗。

不過這裏還不是最前沿,楊森更想了解的,是上海的郊外戰場,也就是第二十軍到達後的作戰區域。

跟接待的部隊長一說,對方說去也可以,但為了安全,必須晚上去。

晚上,楊森終於來到了前沿戰場。他在中方陣地上看到了高昂的士氣,然而同時也見識了日軍飛機大炮的厲害。

戰場及其附近上空已經全部為日機所控制,前方的部隊調動,只能在黑夜中進行。前線官兵白天受傷後,也只好先躺在戰壕裏,到晚上運至後方救治,否則的話,幾顆飛機炸彈扔下來,傷者還沒等運到目的地,半途之中就可能被炸光了。由於都要等晚上,所以一到那個時候,公路上就會變得特別擁擠不堪。

這是以平面戰對立體戰,以血肉之軀對鋼鐵打擊,盡管事前楊森已有心理準備,但真正到了現場,還是大受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