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竹籃打水一場空(第8/13頁)

就在劉湘尚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但懋辛又做了一件讓他感到天旋地轉的事:那天兩人在密室會談的內容,被但懋辛詳詳細細地通報給了各個諸侯。

注意,是詳詳細細,而不是原原本本,因為但懋辛對談話內容進行了重新整理。經過這一整理,劉湘成了裁軍計劃的倡議者和主導者,但懋辛成了完全被動的一方,而且是第一個受害者。

但懋辛連物證都有,就是劉湘的調令和來往電報——要沒這回事,你突然調動第一軍的獨立旅幹什麽,又為什麽要一個勁地催但懋辛起身?

但懋辛的這份通報,算是把諸侯們的心頭之火給完全點燃了。以前還只是疑神疑鬼,原來真有其事。

諸侯們一個接一個給劉湘發電報,那意思,你要想借“裁兵”來玩“統一”,先問問我們的拳頭答不答應。

瞪著雪片樣飛來的電報,劉湘傻了。

就算單挑第一軍,能不能穩贏,他都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若旁邊再添上這麽多亂拳,情形就更不妙了。要知道,那些諸侯小歸小,卻都是一些經常不要臉,偶爾不要命的家夥。

什麽時候不要命?就是覺得你要拿走他們的命根子,也就是地盤的時候。

密室會談也沒有錄音錄像,劉湘百口莫辯,他這才發現自己中了招,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陰溝裏。

什麽誠意合作,什麽共同裁軍,原來都是為了騙你上當的幌子。

熊克武確實厲害,不是一點點厲害,是非常非常厲害。他使的這分明就是三十六計中的“上屋抽梯”之計:先把你騙上房頂,然後將梯子一抽,四顧茫茫,你就等著跳樓自殺吧。

事到如今,劉湘欲哭無淚,他屁股下面坐的已不是交椅,而是一座火爐。

1922年5月14日,劉湘通電辭職。

真把人逼到了這一步,但懋辛等人又還要假惺惺地來電挽留,劉湘則做一臉清高和決絕狀,來了幾句“樵山釣水,遂我初衷”這樣的話,堅不復職。

他剛辭職那段時間,可能因正處於交接之中,一支部隊因欠餉而露出了不安情緒,劉湘便以“下野”身份前去安撫。

當兵的問他為什麽要辭職。劉湘就故意說:“因為你們不願打仗,所以我要辭職。”

士兵們想了想回答:“是上頭克扣軍餉,不是我們不願打仗,如果不克扣軍餉,我們是願意打仗的。”

劉湘馬上說:“你們的軍餉,一定會按時發放。只要你們願意打仗,我隨時都可以復職。”

劉湘當然想東山再起,所以才要矯情一把,以便測試軍隊對自己的效忠程度,但是他同樣知道忍耐和蟄伏的重要性。

劉備的一生,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給別人做小弟。有人統計,他的東家前後計有七個之多,包括呂布、曹操、袁紹都在裏面。難道劉備真的甘心奉這些人為老大?非也,只是時機未到耳。大丈夫能屈能伸,不過伸之前,無論如何先得屈一下。

與熊克武一樣,劉湘的辭職下野,也不過是以退為進之術,他同樣安排了幕前代理,然後隱身幕後進行操縱。

劉湘多次告誡他的部下們:“我為什麽被逼辭職,就因為現在如果刀兵相見的話,沒有勝算。”

那麽什麽時候才可以握有勝算呢,劉湘說,要靠北洋軍援助,但是僅憑與孫傳芳的一份聯防密約,這事還不算靠譜,所以得等。現在能做的,就是加緊準備,反正說一千道一萬,決不能貿然與第一軍開戰。

劉湘嘮嘮叨叨,有一個人卻始終聽不進去。他就是劉湘設置的那個幕前代理,名叫楊森。中國民間喜歡給武將排名,關於三國排行榜,比較流行的是“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許九姜維”。從趙雲開始,三國迷們各有偏愛,有人就說這個榜單擡高了趙雲、關羽,貶低了張飛——燕人張翼德手中一杆丈八蛇矛,那也是所向無敵,能“百萬軍中取上級首級”,憑什麽就只能排老六呢?

只有那個“呂”,大家都沒異議。

所謂“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裏就沒有在單打獨鬥中,能勝過呂布的。即便關羽、張飛合起夥來,仗著人多打人家一個,還是拿他沒辦法。後來幹脆就不要臉了,劉備也湊上去,三英戰呂布,呂布左遮右擋,實在是忙不過來,才讓他們占到了一點便宜。

假設把三國榜單搬到巴蜀,楊森便活脫脫就是那呂布呂奉先。四川人提起川軍戰將,往往說這個人老是吃敗仗,那個人吃過敗仗,但也打過勝仗,他們給楊森的的評語只有一句:“楊森會打勝仗。”

楊森是川人,但他最早卻是在滇軍中得以發跡。這事說來話長,楊森和劉湘一樣,都是速成生,畢業後輾轉往復,投到了熊克武門下,當然那時也就是個龍套甲龍套乙一類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