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盛世牡丹離世(第5/5頁)

雖然唐太宗在長孫皇後離世前曾答應過她,要對其薄葬,但到底他沒能兌現這個承諾,而是下令修建了氣勢宏大的昭陵。不僅如此,雖然長孫皇後已經離世,可唐太宗依然無法接受這個現實,怕她在昭陵孤單,令人在昭陵外修建了起舍,起舍裏還派宮人入住。每天,宮人必須和長孫皇後在世時一樣去問候、侍奉她(墳墓)。

唐太宗的這種做法,顯然讓朝臣覺得很是荒唐,可又不知該如何勸說,便推長孫無忌去勸。可當長孫無忌剛剛說出長孫皇後已經離世時,就被唐太宗不耐煩地打斷了。

“你不要再說了!在朕心裏,皇後沒有死!一直都在!”

對自己的妹妹如此情深義重,長孫無忌還能說什麽呢?無奈,大臣們只能任他那荒唐的舉動持續下去,只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能接受長孫皇後離世的現實。

可唐太宗似乎覺得這樣也無法表達自己對長孫皇後的思念,又在宮裏修建了一座塔,一座登上去便能看到昭陵的塔。對唐太宗來說,看到昭陵,也便能看到長孫皇後了。於是,他時常登塔眺望。

唐太宗因思念長孫皇後,無心理會朝政,朝臣很著急,魏征無法再忍下去了,決定找個機會讓皇上清醒。一次,唐太宗又要登塔遠眺昭陵,魏征自告奮勇前去陪同,唐太宗很是吃驚。他知道,自己登塔眺昭陵,朝臣議論者頗多,特別是魏征。不過他想,魏征確實該去,想當初,魏征無數次冒犯自己,均是因長孫皇後的說情,自己才放了魏征。也就是說,長孫皇後對魏征是有救命之恩的,他理應比其他朝臣更知道長孫皇後的好。

登塔是為了眺昭陵,眺昭陵是為了離長孫皇後近一點。因而,每每登塔時,唐太宗就顯得迫不及待,似乎登上塔頂,他就能真的看到長孫皇後了。

“看到了嗎?魏愛卿,你看到了嗎?”唐太宗站在塔頂,看著昭陵,很是激動。

魏征自然知道唐太宗問他的是什麽意思,但卻假裝不知道。

“陛下,臣眼神不好,什麽也看不到,也不知陛下讓臣看哪兒。”

唐太宗急了,一指昭陵方向說:“你怎麽會看不到?就在那裏,那麽清楚,你怎麽能看不到?是昭陵,朕說的是昭陵啊,是皇後住的地方,皇後就在那裏,快看!”

魏征看了唐太宗一眼,故意拖長音道:“哦,陛下原來說的是昭陵啊,臣還以為陛下是讓臣看獻陵呢,如果陛下是讓臣看昭陵的話,臣早就看到了。”

獻陵裏葬著的是唐高祖李淵,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六月的一天,唐高祖李淵在垂拱前殿去世。

唐太宗一聽魏征的話,怔在了那裏。他從魏征那陰陽怪氣的語氣裏聽出,魏征是說他只顧思念自己的妻子,不思念自己的父親。在大唐這個以孝治天下的朝代,他這麽做非常不應該。

在昭陵裏修建起舍,在宮裏建塔只為能經常眺望葬著妻子的昭陵。可見唐太宗對長孫皇後的思念,確實更甚於父親李淵。甚至可以說,父親李淵的去世,對唐太宗來說,不僅沒有讓他感到太悲傷,而且還是一種解脫。因為自玄武門事變後,父親便和他疏遠了,而每當他看到父親,看到父親看他時那復雜的眼神,便讓他不由得不想起“玄武門事變”,想起他不想提也不願想的人生汙點。

不過,雖然父親李淵的離世,他更多的是種解脫,但真被魏征毫不留情地拆穿,還是尷尬不已。自己一直致力於做一個完美的君主,可若繼續在宮內登塔眺昭陵,必定會被朝臣和百姓議論。

看來,為了做個清明的“聖君”,自己只能抑制住對長孫皇後的思念,將塔拆掉了。

一想到要拆塔,唐太宗又是悲從心中起,當著魏征的面,號啕大哭起來。

這次,魏征沒再說什麽,長孫皇後的離世,他同樣悲傷。

哭過之後,從塔上下來,唐太宗忍痛下令拆掉了塔。不過,塔雖然拆了,可唐太宗對長孫皇後的思念卻絲毫沒有減弱。

有一次,看著看著奏章,他再次想起了和長孫皇後相處的點點滴滴,悲從心中起,竟然在詔書中表達對長孫皇後的思念:“頃年以來禍釁既極,又缺佳偶,荼毒未幾,悲傷繼及。凡在生靈,孰勝哀痛,歲序屢遷,觸目摧感。自爾以來,心慮恍惚,當食忘味,中宵廢寢……”

詔書裏那一字一泣一血一淚的,令所有看到的,聽說過的都悲傷、唏噓不已。

長孫皇後的去世,對唐太宗來說,如同政治上被砍掉了一個臂膀,在感情上被削掉了一半心。

然而,悲傷接踵而來,他政治的另一支撐,也要傾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