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推翻突厥帝國

貞觀元年,唐太宗在用“渭水之盟”暫時穩住了突厥的進攻後,又迅速解決掉了羅藝(李藝)的叛亂,隨後開始他的人治,逐漸讓他的政權穩定。

政權穩定後,唐太宗開始他的下一步計劃:向內,推行各項政治改革;向外,關注宿敵突厥的情況。

突厥,特別是東突厥,幾乎成了登基後的唐太宗的一個夢魘,一塊心病。消滅突厥,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可要怎麽才能徹底消滅突厥呢?這成了唐太宗自簽訂那倍感恥辱的“渭水之盟”後,沒有一天不在想的事。而且是在近乎於用一種“臥薪嘗膽”的態度在積蓄著力量,以便一舉推翻突厥帝國。

然而,雖然中國歷代王朝都想徹底擊敗北方遊牧民族,無奈北方遊牧民族獨特的地理位置:內外蒙古、貝加爾湖、新疆、東北、遠東等地實在太大了,更主要還都是草原、沙漠、叢林和高原寒地。中原人對這些地方的不熟悉和北方遊牧民族對這種特殊地理位置的熟悉,讓中原人徹底擊敗突厥幾乎成了根本無法完成的事。

為什麽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中原軍隊如果大肆出兵,突厥又不和中原軍隊進行正面對抗,只消失在茫茫草原,中原軍隊又能怎麽辦呢?也就是說,中原軍隊出兵突厥,最多只能將他們解散,無法將他們完全消滅。因而,過不了多久,他們又會集結起來,卷土重來,和中原對抗。

如此這般,煩不勝煩!

突厥如同一個“毒瘤”般地存在著。不過,雖然擾得唐太宗吃不香睡不著,但理智告訴他,他必須等待,等待一個時機,一個機會,等待他培養和訓練的,專門針對突厥兵的唐軍壯大起來,等待專門培訓的唐軍能夠適應突厥的地理位置,適應突厥兵的打法。

上蒼似乎一直都很善待這位大唐皇帝,貞觀元年,就在他為突厥的存在而煩惱的時候,突厥迎來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天災人禍齊降臨。

這年,靠天吃飯的突厥,冬天的時候,漠北大草原上下起了百年難遇的大雪,大雪覆蓋了整個草原,到處都白茫茫的一片。惡劣的天氣不僅凍死了人,還導致了大批牲畜被凍死。

牲畜是突厥人的食物,突厥人由此陷入了饑餓和寒冷中。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突厥遭受天災的時候,東突厥的兩位可汗: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之間又有了矛盾。

矛盾的產生和惡劣的天氣不無關系。大雪讓牧民生活在了饑寒交迫中,可頡利可汗卻不顧牧民的死活,依然強征賦稅,引起了突利可汗的堅決反對。

於是,東突厥內部出現了分裂,分裂成了三方勢力:第一方是支持頡利可汗的部落;第二方是對頡利可汗改變國俗和推行政令不滿的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落(他們另立薛延陀為可汗);第三方是支持突利可汗,減免牧民稅賦的部落。

三方勢力之間展開了爭鬥,分裂更使突厥勢力大為減弱。而為了在這三方勢力爭奪戰中獲勝,突利可汗不得不借助外部勢力,這外部勢力又是誰呢?不用說,是李唐。李唐的強大以及與突厥的對立,讓突利可汗有了機會,他主動在暗地裏和李唐聯絡,希望借李唐的力量,達到消滅頡利可汗的目的。

頡利可汗一時之間,成了突厥突利可汗和李唐的共同敵人。這讓唐太宗興奮不已。

“真是天助我也!”唐太宗想,看來,消滅突厥指日可待,天意如此。

那時候,唐太宗還在為與突厥的戰鬥做準備。為此,他還允許專門為戰突厥特意培訓的精銳部隊在他的顯德殿習武(為了保密和隱藏實力)。

雖然在唐太宗看來,他的這個“特戰部隊”並沒有達到他的出戰要求,可如果錯過了突厥內部分裂和天災這個機會,很可能再滅突厥就更難了。

於是,他一邊熱情地與突利可汗的人接觸,一邊開始為伐突厥做準備:將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內蒙古烏審旗)作為進攻突厥的基地。

基地很快就建成了,唐太宗開始實施推翻突厥帝國的計劃。

不戰就不戰,要戰就一定要贏。在唐太宗看來,這是一場只能贏,不能輸的戰爭。只是,願望是好的,可擅長打關內仗的唐軍遠赴漠北草原,與東亞霸主突厥帝國打仗,想要贏,哪有那麽容易?即便是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突厥。

其實,最讓唐太宗覺得無法把控的是,當他們大舉進攻突厥的時候,突厥可汗帶著他的突厥兵跑了。

試想一下,到了那時候,面對陌生的漠北大草原,唐軍又該怎麽辦呢?既見不到敵人的影子,又要面臨饑餓,到時候很可能無功而返,豈不太勞民傷財?當初隋煬帝時期,國家的衰亡,不就也有這個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