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平叛亂,伐突厥(第5/14頁)

當晚,唐太宗並非只是和突厥兵對峙。在探知北岸的突厥左翼松懈,有機可乘後,他又令段志玄率領專門對付突厥的騎兵去北岸搞偷襲。

依靠對地形的熟悉,唐軍靠偷襲就俘虜了十多名突厥士兵。

曾經擁有優勢的突厥兵,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優勢。久經沙場,狡猾的頡利可汗,從唐太宗的態度以及唐軍的氣勢上,感受到了對方的力量,有了壓力。

短短一天的時間,先是大將執失思力被俘,接著是左翼遭襲。頡利可汗突然之間有些膽怯。自己此次傾巢出動,親自率領突厥兵進攻長安,可不是為了冒險,是在以為萬無一失時做出的決定。

既然無法保證萬無一失,自己又何必在此冒險呢?

你強我弱,你弱我強,以獲得最大利益為主要目標,一直以來都是突厥的根本。因此,當他冷靜下來,權衡一下利弊才發現,如果作戰,自己也有輸的可能;而若不戰,退兵求和的話,就一定能得到不少的金銀財物。

最終,頡利可汗選擇了後者。

唐太宗接受了頡利可汗的求和要求。對他而言,此時也不是作戰的最好時機。他要臥薪嘗膽,等待時機。

唐太宗即位後的首個危機,就這麽以在渭河橋上殺白馬立誓重新結盟告終,唐太宗釋放了執失思力,同時拿出金銀財物犒勞突厥,突厥這才撤回。

“好好!這樣最好!”

那曾經被突厥的大敵壓境之勢嚇得驚慌失措的百姓和朝臣都在慶幸這次的和平解決,可唐太宗卻是窩了一肚子的火。

“等著吧!你們拿我大唐財物的機會不多了!”唐太宗站在高處,看著漸行漸遠的突厥兵,冷冷地說道。

渭水之盟對唐太宗來說,又是一場恥辱。但他清楚地知道,此次這無奈之舉卻是此時的最好結果。因為,它既避免了李唐在不利條件下作戰,也為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和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

突厥兵已退,唐太宗獨自走上渭水橋,靜靜看著那曾被突厥駐紮過的渭水北岸,眼神淩厲。他要找機會以雪前恥,他要以絕後患……

第八十七節 李藝叛亂

(3)

唐朝廷和突厥的渭水之盟,讓唐太宗已經倍感汙辱,可突厥頡利可汗還是在為自己沒有攻入長安,獲得更大利益而遺憾。

也就是說,那份在渭水橋上簽訂的互不侵犯(按時給東突厥財物)盟約,不管是對突厥頡利可汗還是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沒有什麽約束力。他們都在等待機會,等待滅掉對方的機會,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當然,唐太宗在做準備,等機會滅突厥的同時,也將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阻止內亂發生上,穩定內部才是剛剛繼位的唐太宗的重中之重。

雖然唐太宗繼位後,不僅對曾經的東宮(李建成)謀士魏征等加以重用,還對薛萬徹等參加了玄武門政變,與當時的秦王府為敵的將領加以重用,將薛萬徹封為右領軍將軍外,就是對曾經的死對頭李藝(原名羅藝)也不計前嫌,讓他繼續率兵鎮守涇州,拜其為開府儀同三司,食實封一千二百戶,讓其待遇與長順孫德、柴紹、趙郡王李孝恭等相同。

“敵人”竟然擁有和自己同等的待遇,長孫順德等人自然心生不滿。可極力想要塑造寬厚仁義的“明君”的唐太宗,根本無暇顧及親信的反對,依然“以德報怨”。當然,唐太宗之所以這麽做,除了想樹立“聖君”形象外,還想徹底征服薛萬徹、李藝等人,讓那些曾經的李建成的親信,像忠誠於李建成一樣忠誠於他。

對於這樣的重用,薛萬徹很是感激,可李藝卻並非如此,不僅不感激,反而因唐太宗對他的好,不安起來。在李藝眼裏,當今的皇上,曾經的秦王是很陰險狡詐的,之所以重用自己,只是為了達到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是場陰謀。

其實,李藝在唐太宗對他的“好”的面前,一直忐忑不安,時刻擔心對他下“黑手”,處在完全戒備中時,唐太宗也沒忘記盯著他,很簡單,李藝的“屈服”,唐太宗也不是完全相信。

不過,此時的李藝還只是處於“防禦”狀態,沒有“叛亂”的想法,直至一名叫作李五戒的女巫師的出現。

女巫師李五戒來自曹州(今山東定陶西南),是位遠近聞名的相面師,自稱能醫治百病。太上皇李淵自玄武門政變後,整天郁郁寡歡,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有一天,在有人向他推薦了這位能治百病的女巫師後,向來相信天命的太上皇李淵便將其召至京城,見過一面後,發現李五戒言談舉止高深莫測,像是高人,便讓其長住京城,為他治病。

李五戒來到京城後,住在了李府(李藝的府邸)周圍。自家住宅周圍住著一位聞名天下的女巫師,對天命也深信不疑的李藝夫人孟氏便時常前去拜訪,一來二去,二人便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