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楊文幹事件

虎牢關一役,秦王李世民一戰擒二王,一役取兩地,可謂為李唐立下了蓋世奇功。這完全超出想象的勝利,讓唐高祖李淵在激動和興奮之余,封其為天策上將,有了自置官屬權,因而,天策府設了長史、司馬、錄事、記室、參軍等職。

可這還沒讓李世民滿足,隨即他又設立了“十八學士”,自此,他的府裏,既有武將,又有文官,且這些人對他唯命是從,到了只知秦王不知太子,甚至不知皇上的地步。

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不安和疑慮,甚至有些讓他們心驚膽戰。

太子李建成的心驚膽戰,源於覺得自己的儲君位受到了威脅,而太子李元吉則是因為自此自己將永無出頭之日。

想想看,秦王李世民位尊權重,身為太子,身為李唐名正言順的儲君李建成,又怎會甘願示弱?甘願被超越?

於是乎,充實東宮,納幕僚、募英雄也便成了太子李建成迫不及待要做的事。

這種暗自的較量,李唐朝廷百官全都看在了眼裏,內心也有了擔心。即刻選邊站還是看看再說,各有各的打算。

“秦王自恃有功,位居太子之下,心中不服,若不早立他為太子,則要盡早采取措施。”就是那位被皇上李淵、太子李建成,甚至秦王李世民都信任有加,看作自己人的封德彝,面對這種狀況也為了難,有一日,終於對李淵說。

李淵何嘗沒有意識到宮內的暗潮湧動呢?

於是,他再次玩起了他擅長的平衡術。想要平衡,就要太子有太子樣,秦王有秦王樣。秦王,怎麽著也都要在氣勢上,甚至能力上弱於太子。

就這樣,李世民失去了給自己再建功勛,也最容易捕獲人心的出征機會。李淵的目的很明顯,不能再讓他建功立業了,不能再讓他野心膨脹、居功自傲了。他要用打壓李世民的方式,讓他別忘了自己的身份,別忘了自己的上面還有太子哥哥、皇帝父親。

李淵的做法讓太子李建成放心很多,原本在偷偷做的事也都大張旗鼓起來。你秦王府不是圈養勇士800名,號稱天策軍嗎?那我也募更多的勇士。於是,李建成悄悄在外招募2000勇士,讓其駐守在左、右長林門,並將他們稱之為長林軍。

太子李建成的長林軍,從人數上超過了秦王的天策軍。何況,太子李建成還有齊王李元吉這個同盟軍。

按李唐府兵制度,東宮、秦王府、齊王府不允許有超過500名的府兵。可不管是東宮還是秦王府,如今的兵力都遠遠超過了500名。且東宮的長林軍超出了秦王府天策軍的兩倍多。這還不算李建成的心腹可達志從幽州李藝那裏調來的300名騎兵。

這300名騎兵是李建成的又一支隱形兵力,他們被李建成分散駐紮在了長安各坊間。

如此這般,秦王府(天策府)的兵力與東宮相比,劣勢就更明顯了。

三個兒子之間的明爭暗鬥,唐高祖李淵全都看在眼裏,於他而言,太子李建成的勢力強於秦王李世民是正常的,也是他所希望的,所以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況且,他知道,不管他們之間怎麽勾心鬥角,只要不明刀明槍地發生內戰就行了。

雖然,東宮的長林軍有2000多人,秦王府的天策軍有800多人,但李淵還是堅信,這樣的兵力是無法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李淵之所以這麽自信,是因為李唐有獨特的府兵制。

李唐府兵制又叫兵役制度,起源於西魏。李淵進入長安後,便將關中地區分為十二道,諸道又都設置軍府,計十二軍:萬年道為參旗軍,長安道為鼓旗軍,富平道為玄戈軍,醴泉道為井袱軍,同州道為羽林軍,華州道為騎官軍,寧州道為折威軍,岐州道為平道軍,豳州道為招搖軍,西麟州道為遊奕軍,涇州道為天紀軍,宜州道為天節軍。

這十二軍既是中央宿衛軍,又是地方戍守軍隊,還是邊疆防禦軍隊。而這十二軍裏,士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從符合服役的男丁中來。

原來,隋末唐初,內亂外患不斷,需要的兵力很多,可如果把符合服役的男丁全部招募來,沒有了戰爭又該怎麽辦呢?養著他們?太浪費!況且,都將他們征來當兵了,那田地又要誰來種?讓田地荒蕪?也不可能。

於是,便有了沒戰事時,符合服兵役者在家老老實實地當勞民,扛著鋤頭種田;而一旦有了戰事,他們便放下鋤頭,穿上鎧甲,拿著兵器,從農民變成士兵。這些士兵又都由設在長安的驃騎、車騎西將軍府統領。

不過,驃騎、車騎將軍並沒有權力調兵,他們直接聽令於皇上。也就是說,李淵是將這十二軍的大權獨攬在自己手裏的。

兵權都在李淵那裏,沒有了兵權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再怎麽爭鬥,也會因沒有調動府兵的權力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