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英雄惜英雄(第4/6頁)

李淵在魏征自薦時,確實吃了一驚,他知道曾被李密重用的魏征,能力應該不凡。之所以沒被重用,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安置魏征。不過,李密謀反後,李淵也就放棄了對魏征的重用,不料他竟然主動請纓,自薦去做這麽大的事情,真是出人意料。

“你覺得你有能力安撫山東嗎?”李淵問。

“微臣若做不到,甘願受任何懲罰!”魏征說。

魏征已經孤注一擲了。李淵理解他的心情,善於反向思維的他,倒不覺得魏征在此時自薦有詐。他決定給魏征這個機會,同時也考驗考驗他的忠誠度。

“你如何讓朕相信你?”李淵問。

“微臣知道,說什麽都沒有做什麽讓皇上相信!”魏征說,聲音不輕不重,不亢不卑,眼神堅定不慌亂。

李淵把眼光看向太子李建成。

魏征自歸唐後,在太子府曾做過一些抄抄寫寫之事。太子李建成雖然和他接觸不多,卻也稍有了解。李建成對魏征的人品和能力還不是很清楚,卻很欣賞他的膽量,欣賞他在絕境中的不放棄,便決定幫幫他,於是上前一步說:“父皇,兒臣覺得倒不妨讓他試試!”

李建成的“試試”,只是想試試魏征的才能,不料卻被李淵過度解讀了,以為太子讓魏征去試試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試魏征的能力,另一層則是試探魏征的忠誠度。很是高興,心想,這大郎總算也學會了點二郎的心計。

於是,李淵破例提拔魏征為秘書丞,去了山東。

機會來之不易,魏征怎麽都要抓住這次機會,一去山東後,他便寫信給仍然為李密固守黎陽的李勣,言辭懇切,真誠。他說,當初李密起義時,振臂一揮就有十萬追隨者,可最終,他還是歸附了唐朝。有時候,天命難違,不然那國公——李密,怎會屢不能如願呢?如今,李密已死,瓦崗軍也已不在,你李勣還為李密守城,有何意義?何況此地是兵家所爭之地,如果不及早做打算,真要和唐朝廷打起來,後果不堪設想。

李勣看完信後,心裏一動,魏征的話不無道理,李密和王伯當的悲慘結局就很好說明了問題,也便回信給魏征,稱他願意歸唐。

李淵得知沒費任何周折,魏征的一封信就讓李勣拱手交出黎陽,既震驚又高興,慶幸自己給了魏征一個機會。而對於李勣提出的要求:親自安葬李密,把李密安葬在黎陽。李淵沒有絲毫猶豫就答應了。

李密,最終被李勣安葬在了黎陽山的西南方,墳高七仞……死後能如此被曾經的部下厚葬,想必李密若泉下有知,也會頗感欣慰的。

勝王敗寇,一直以來,世間萬物都在遵循著叢林法則。對李密和王伯當的死,李淵和李世民都曾唏噓不已,不過卻各有惋惜。

“可惜了!”李淵說,他指的是李密。

“太可惜了!”李世民也說,他是指王伯當。

李世民一直為王伯當的死遺憾,對他來說,如此忠心,又武藝高強的人,他太需要了。不過很快,他就有了像王伯當忠李密一樣,忠於自己的人,那就是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

第三十六節 秦叔寶、羅士信、程咬金投唐

(3)

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與誰同行。

這句話用在秦叔寶和羅士信身上,最恰如其分。秦叔寶和羅士信,猶如兩個沒有父母的孤兒,經常處於被“轉讓”中。不是他們無能,而是他們跟隨的人,總是無法長久,致使他們像漂在河裏的兩艘孤船,漂到哪裏是哪裏。

跟著隋將張須陀,他們英勇無敵,被重用,可惜張須陀死了,他們只能投靠隋將裴仁基;裴仁基欣賞他們的能力,對他們也加以重用,一年後,裴仁基又造反了,投奔起義軍李密,他們只能跟著去了瓦崗寨;投奔李密的瓦崗軍後,又被李密慧眼識英雄,予以重用,不料李密又敗給王世充,逃走投奔長安李唐;秦叔寶和羅士信又成了無頭的主,最後跟了王世充……

他們渴望遇到一位既能賞識他們,他們也願意追隨,且能長久的“頭”。

程咬金和秦叔寶、羅士信的命運差不多,隋末時期,各地農民揭竿起義,程咬金也集結鄉裏豪傑反隋,只是,有勇缺謀的他,不擅長指揮,只擅長沖鋒陷陣。於是,他投奔了當時起義軍裏,最聲名顯赫的瓦崗軍,並得到了李密的重用。

秦叔寶、羅士信和程咬金的命運,因瓦崗寨而緊密地聯系起來。他們以為他們能永遠這麽跟隨李密打開下,得天下,這些英雄豪傑也能永遠在一起做兄弟。可最終,他們還是未能跟隨李密走到底,他們只得又跟了另一位起義軍領袖,王世充。

對所有懷著野心的梟雄來說,擁有英才都是實現野心的基礎。不管秦叔寶、羅士信還是程咬金,他們的英勇都讓他們不管走到哪裏,都會得到重用。在王世充這裏也是如此。可惜,王世充為人奸詐狡猾,做派兇殘無德,讓正直的三個英雄好漢很是不滿。特別是秦叔寶和程咬金,他們完全無法忍受王世充的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