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嬴政的選擇(第5/7頁)

人或多或少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往往不在於遇到不同的問題,而在於面對問題的態度。通常決定你一生成敗的,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第一種是面對現實,改變自己,去解決問題。

第二種是掩耳盜鈴,設想別人的評價都不正確、都是偏見、都不懷好意,因為各式各樣的目的故意汙蔑扭曲自己。其實自己做得很成功,都是別人不對,你沒有錯。

你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或是繼續活在自己的美夢之中。

我講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人人當然都會選擇第一條路,誰會選擇第二條路呢?”

不。按歷史來看,大部分人通常都會選擇第二條路。為什麽呢?因為我還沒說的是,第一條路是很痛苦的。

面對真實的自己,甚至是醜陋的自己,就好像傷口結痂之後,要把結痂處重新撕開一樣的痛苦。活在自己的幻想跟美夢之中,永遠是比較快樂的事情,沒有幾個人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的是第二條道路的話,那你永遠也不可能改變自己,事情只有一步一步地越來越糟。

我為什麽要講這麽一長段,就是希望各位好好想想。“逢盜蘭池”的不是別人,就是秦始皇自己;一石米價漲到一千六百錢,他更不可能不知道。始皇應該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天下完全不像他刻辭中想象的那麽美好。

那麽在這一刻,他會選擇哪一條道路?

人生從你選擇哪一條道路,就決定了你是什麽樣的人。

歷史的諷刺

三十二年,他又繼續到東方巡遊刻辭,我們看看這次刻辭中說什麽:

碣石刻辭:

……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

刻辭中繼續強調,老百姓完全沒有多余的徭役,男人都在田疇裏面快樂地耕作,女子也都各守自己的本分,天下真是富裕祥和的景象啊!

秦始皇不是不知道問題,可是當他碰到問題的時候,他選擇的是繼續自欺。

秦始皇是笨人嗎?絕對不是。這個人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鏟除權臣親政,到最後統一六國,他是絕頂聰明的人,聰明才智絕對在我們十倍以上。可是各位要明白一件事,這個世界上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因為他不能忍受自己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麽聰明。當人走到了這條道路上,他就離悲哀和失敗不遠了。

這一年,始皇命令更多的方士去求仙人不死之藥,求仙之路加速進行了,為什麽?因為他今年已經四十五歲了。看這本書的許多朋友,多半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所以各位沒有感覺。等你過了四十歲,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離大限之日越來越近,你就會明白了。

秦始皇也不例外,他也是人。唐太宗年輕的時候,讀秦始皇漢武帝求不死藥的事跡,就大罵這兩個人真是愚蠢到了極點,天下哪有不死之藥,怎麽會去相信方士呢?罵得真好,可是唐太宗是怎麽死的呢?“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清朝康熙皇帝年輕的時候,讀唐太宗的傳記,說他一生文治武功很好,就是不會處理家事,所以晚年兩個兒子爭位鬧得天下不寧。罵得真好,那麽康熙晚年他的兒子又怎麽樣呢?人家的兒子兩王奪嫡,他的兒子九王奪嫡啊!

在中國人來看,歷史最重要的是“人”。人就是人,不必把人看得太高,也不必把人看得太低,你必須忠實地去認識人到底是什麽,才能真正明白歷史。

結果到海外求仙的方士沒有帶回來不死藥,卻帶給他一個壞消息。在海外發現了預言之書,上面寫著:“亡秦者胡也。”

預言書在中國歷史悠久,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你光看字面絕對看不懂是什麽意思,而猜測通常都會猜錯。只有等到最後應驗時,你才會發現原來是這個意思。

按秦始皇的解讀,“胡”就是胡人,因此他為了挽救大秦的命運,決定派大將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他猜對了嗎?完全不對,按後人的解釋,秦朝滅亡在他最小的兒子手裏,那個兒子名叫胡亥。這也是中國預言的特色,預言家怎麽說都是對的。

但有趣的是,秦朝的滅亡和始皇對外大肆征伐有密切的關系。他因為不想秦朝滅亡,所以才去北伐匈奴,才興建長城、直道等種種大型工程,結果這一切反而加速了秦朝的滅亡。歷史的諷刺,就在這種地方。

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三十四年,這年舉行了另外一場極為重要的會議,甚至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歷史。

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行酒宴,大臣和博士們都前來祝賀。這時有一位大臣周青臣頌揚始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