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始皇的為人(第3/5頁)

所以尉繚的反應,不是像大家想的感恩戴德,而是要趕快逃走。

要知道,秦始皇在觀察尉繚,尉繚也在觀察秦始皇,這個社會人人都在觀察別人,人人都在被別人觀察,古今都是一樣。

尉繚想要逃走,成功了沒有呢?沒有。為什麽呢?因為:

秦王覺,固止。

秦始皇也知道你想逃跑,所謂固止,就是不止一次阻止你逃跑。你逃跑多少次,我就有辦法攔住你多少次。為什麽?這是人才,人才絕不能落到敵國的手裏去,像這樣的人才無論如何都要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而秦始皇最高明的是下面這招:

以為秦國尉,卒用其計策。而李斯用事。

他明知尉繚想逃走,不但沒有處罰他,還讓他當上秦國非常高的軍事長官。他給尉繚這麽高的位置,更用尉繚的計策,注意,可是他不給尉繚實權,而是讓李斯去執行尉繚的計謀。

給你高高的位置把你供起來,讓列國都看到我怎麽重視人才,可是絕不讓你有掌握實權的機會,因為我知道你的心已經不在我身上,這是一個二十幾歲年輕人的手段。

接著,我還要問各位:

尉繚犯了什麽錯?他想跑都跑不掉了,他這麽聰明,怎麽會讓自己落入這個境地?

讀中國史書,你要從各個角度去剖析才能真的有用。我們想完秦始皇這一面,還得想尉繚那一面。假如你是尉繚,現在讓自己陷入這樣的境地,想跑都跑不掉,怎樣也算不上成功。你是這麽聰明、才智這麽高的人,怎麽會讓自己陷入如此的境地呢?尉繚到底犯了什麽錯?

想清楚了嗎?想清楚了,就打開書往下看。

我的答案是:尉繚沒有錯。

許多朋友看到這裏,應該會大吃一驚:“尉繚怎麽可能沒有錯?”聽我細細向各位道來。

簡單地說,尉繚的錯不是他的錯,是時代的錯。那個時代沒有照片,也沒有電視,尉繚來之前不知道秦始皇長這個德行,等見過了秦始皇長這個德行,想跑已經來不及了,這是非戰之罪,是時代的局限性。

看過了秦始皇和尉繚兩個層次,接下來還要談第三個層次。咱們一個故事,總得講好幾個層次,讓各位有所得,否則有人就會覺得不能值回書價了。

這段故事之後,在《史記》中再也沒看到有關尉繚這個人的任何記載。難道尉繚死了嗎?他沒死,而是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發過一言,沒為秦始皇出過一計。

我為什麽要跟各位講這個?什麽叫中國的史法,史書裏面常常不表現處才是大表現處。正因不再記載尉繚這個人,你就看出他的氣節。他認為我不應該幫助這個人,就算給他高位,給他榮華富貴,他也堅持信念,再也不幫助這個人了,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尉繚的不凡之處。

成功後的第一件事

秦王政即位後第二十六年,戰國七雄對峙了幾百年,在短短幾年之內,其他六國就被秦國輕易地給滅掉了,秦王終於統一天下了。

接下來我又要問各位一個問題,問什麽呢?

如果你是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你第一件事要做什麽?

我們看一個人,要觀察一個人的本質,最重要的就是看其兩端:看他得志之後是什麽樣子,會做些什麽事?看他失意的時候又是什麽樣子,會做些什麽事?

特別是人得志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麽,往往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到底是什麽。一個人要達到目的之前,他會為了達到目的付出很多的代價,做出很多的努力,甚至去做很多他本來並不想做的事。可是當他達到目的之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他真心想要做的事情,我們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真正的本質是什麽樣子。

那秦始皇想做什麽呢?他在剛統一天下時,發表了這樣一篇文字: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這篇文字想表達什麽呢?他告訴天下,仰賴祖先保佑,興兵使六王全部服罪,如今終於統一天下了。很高興吧?而他在統一天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嫌自己原來的名號“王”已經不夠偉大,如果不更改名號,怎麽能夠彰顯他的成功?怎麽能讓後世子孫千萬代都傳誦他的偉大呢?因此希望大臣們想一個比過去更加偉大的名號,來稱呼他。

這就是秦始皇,終於統一天下的這一刻,他想的不是百姓經過幾百年的戰亂需要休養生息,他想的不是在統一天下的戰爭中有多少人嗷嗷待哺,他想的是如何彰顯自己的志得意滿,讓後世的子孫都稱頌他的偉大,這就是他的本質。

大臣們經過討論後,他們怎麽說呢?注意讀下面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