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從張良的故事談起(第5/6頁)

恐怕是需要的。因為人生下來就有欲望,有了欲望就要爭,只要有爭就是戰場。

所以易經在“需”卦之後就接“訟”卦,“訟”卦之後就接“師”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各位從小就聽過“考場如戰場”“商場如戰場”“情場如戰場”,對吧?處處都是戰場,有戰場就得用兵法,兵法不只是用在軍隊之間的戰爭,人跟人之間只要有競爭就需要兵法。

或許有人會說:“有所求就需要用兵法,但我此生無所求。”

如果你真的無所求,那恭喜你,你成佛了。你基本上不用來看這本書,因為我這本書是寫給人類看的。

既然想要求勝,就必須占住“絕對的先”,也就是要出乎對方意料。從這個故事中的“有頃,父亦來”,就證明老父是接近夜半的時候才來,結果出乎他意料的是,張良第五天沒到就來了,這就告訴我們什麽叫“絕對的先”。兵法必須這麽用,老父要告訴張良的就是這一點,而張良也明白了這一點。

如果有朋友接下來會問:“怎麽樣才能出乎對方的意料呢?”

那麽恭喜各位,學習歷史你真的開始入門了。

這本書跟過去許多歷史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我會不斷地發問,要各位不斷地進行思考。絕不能只是背下答案,就以為自己學會了。

老父要教張良的,其實只有兩個道理,就是“忍”和“先”。前人如蘇軾或許提到了“忍”,卻沒有提到“先”;更不明白“忍”和“先”這兩個道理其實是一體的,需要互相運用。

《孫子兵法》說:“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始如處女”是一個比喻,古人用沒有出嫁的女孩子來比喻天下最柔弱的人,對誰都沒有威脅。正因沒有威脅,敵人才能不防備,放心地把門打開,這就是“忍”。

可是在敵人把門打開那一刻,你“後如脫兔”攻了進去,古人用飛奔出去的狡兔來形容動作之迅疾。於是敵人來不及把門關上來抵禦你,這就是“先”。

唯有“忍”,才能讓敵人失去防備。敵人沒有防備,你才能出乎對方意料,才能占住“先”來出奇制勝。老父教張良的,正是這兩個道理。

老父為什麽要教張良這兩個道理?

論膽氣,張良敢去刺殺秦始皇,那絕對沒有問題。論才智,張良本身就聰明,所受的更是當時第一流的教育。但很可惜,張良不明白“忍”和“先”的道理,所以失敗了。

為什麽要忍?忍是為了等待最好的時機。

“花開有時謝有時”,歷史就是講“時”與“變”的學問,萬事都有時機,你必須要在最適合的時機做最適合的事情。時機不到,你只能忍耐。如果不能忍耐,過早暴露你的意圖,敵人就會防備你,你就什麽事也做不成了。只有“忍”,你才能夠去搶那個絕對的“先”,這就是兵法的道理。

當然,或許各位會問我:“這是你個人的理解,有根據嗎?”

當然有,歷史學不講空話。我舉一個例子為證,讓各位明白什麽是“忍”和“先”的道理。

劉邦為何能取得天下?關鍵就在他先入關中。劉邦為什麽能先入關中呢?這就和張良有密切的關系。

簡單地說,真正滅亡秦朝的其實是項羽,項羽帶著楚軍在巨鹿之戰打敗了秦的主力軍隊,所以秦才會這樣輕易滅亡。而劉邦則是趁項羽在巨鹿決戰時,從秦的南門武關,偷偷地溜了進去。

劉邦是怎麽溜進去的?難道秦在南邊沒有守備嗎?當然有。

劉邦當時帶了不多的軍隊,張良跟在他身邊。他要搶先入關,可是秦朝有守將也有軍隊。劉邦本來打算硬拼,可是張良卻勸劉邦:“我聽說秦的守將是市場屠夫的兒子,這種出身的人容易動之以利,你先虛張聲勢,讓他誤以為我們軍隊眾多,再用財寶去收買他。”

劉邦聽了很高興,就照張良說的做,而守將果然答應叛秦。劉邦正覺得這個事情已成定局,沒有什麽好擔心的時候,張良卻告訴劉邦:“不行,立刻攻擊他們!”

劉邦大驚說:“不對啊,我們不是剛賄賂了守將嗎?守將也答應叛秦,為什麽還要進攻呢?”

張良就告訴劉邦:“守將叛秦,不代表他底下的秦人軍士也會叛秦,萬一生變了怎麽辦?不如現在就去攻打。”

張良所以勸劉邦這麽做,正是因為守將剛收下賄賂,沒有料到劉邦會在此時進攻。正因如此,劉邦才能順利打敗秦軍,先入關中,這不就是靠著“忍”和“先”的道理才能取得先機嗎?

這個故事,到後面有一個十分傳奇的結局。

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