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十二章 “一·二八”,碧血長流驅倭寇(第2/4頁)

28日十一點三十分,日軍向十九路軍一五六旅發起進攻。

前面提過,十九路軍的前身就是號稱“鐵軍”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蔡廷鍇麾下的第十師。中原大戰時,該師升格為十九路軍,現在下轄三個師三萬余人。

受到日軍攻擊的一五六旅,人數不多,他們本來正奉命向前來接防的憲兵十六團移交防務,可面對日本海軍陸戰隊精銳的武力進犯,毫不含糊,當即予以還擊。憲兵十六團只是武警部隊,但也毫不畏懼,立即加入戰鬥。

“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血戰

汪精衛本來打算委曲求全糊弄過去,可日本人完全不給他面子,汪精衛只好下令十九路軍反擊。

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對外作戰多為一觸即潰,等到“九·一八”更是離譜到不觸即潰,因此開戰之前,日本海軍狂妄地叫囂四小時占領上海。

可當日本人以驕狂心態投入戰鬥後,才發現對手的戰術水平與己相差不遠,戰鬥意志尤有過之。其實這也不奇怪,十九路軍的前線指揮官蔡廷鍇本就是中國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更何況十九路軍還擁有“鐵軍”的血脈,“鐵軍”的稱號可不是撿來的,是靠一場場硬仗打出來的,名不虛傳。

日本人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城市近戰減少了日本人在武器上的優勢,而在肉搏戰中,中國軍人甚至可以身背炸彈和火油,潛入日軍陣地後拉動導火索和日軍同歸於盡,日本人根本就占不著便宜。

交戰首日,日軍就傷亡八百多人,占參戰總人數的四分之一。日本人只得從國內向上海增兵,最後竟然增兵至約八萬。

中國軍人在前方舍生忘死,國民政府這邊也沒白白浪費軍人的熱血。

戰爭爆發後,或許是汪精衛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領導中國人民贏取戰爭,又或許是想拉一個墊背的,因此召開緊急會議,邀請蔣介石重新出山。會議一致推舉蔣介石出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委員長的頭銜蔣介石一掛就是十六年,“蔣委員長”從此成為人們最熟悉的對他的稱呼。

蔣委員長一上任,就把政府從南京遷往洛陽。他這樣做不是為了逃跑,而是為了把拱衛首都南京的“近衛部隊”抽出來參戰。

這裏說的近衛部隊,是指蔣介石的絕對嫡系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和中央教導總隊,共計三萬多人。蔣委員長將這支三萬余人的精銳合編成了第五軍,並將軍長一職交予了主動請纓的張治中。

注意,此張治中非西北軍張自忠,這個張治中做過黃埔軍校的總隊長和教育長,是黃埔系的骨幹將領。

論資歷,論級別,張治中都不在蔣光鼐之下,但奇怪的是,蔣委員長居然將第五軍交給蔣光鼐指揮。

其實,這個看上去讓人費解的安排,卻是蔣介石苦心鉆研的結果。因為蔣介石一直堅定地認為,中國國力不足,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跟日本全面開戰。一旦代表國家的中央軍明著參與戰爭,就意味著中日正式交戰。所以把第五軍交給血脈為粵軍的蔣光鼐指揮作戰,可以將這場戰爭解釋為廣東地方部隊和日軍的沖突。這樣的話,戰爭就大不起來,就不大可能擴大為中日間的全面戰爭。

事實上,張治中和他的第五軍擁有軍事自主權。像第五軍和十九路軍的分工就很明確,兩軍各有陣地,而第五軍駐守的地方叫廟行。

2月22日,廟行大戰打響。

對於“一·二八淞滬抗戰”來說,廟行大戰是為後世所公認的一場決戰。

廟行地勢平坦,一馬平川,有利於機械化程度很高的日軍作戰,所以日軍計劃從廟行實施中央突破,然後向兩翼進攻,把國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日軍的“中央突破”策略沒錯,但這個“中央”著實選錯了,因為他們的對手第五軍是一支足以與其匹敵的精銳。

第五軍的將官大都是張治中在黃埔的學生,他們幾乎接受了所有自東征起的重大戰事的考驗,像黃埔一期的俞濟時和宋希濂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五軍的士兵訓練有素,戰鬥力屬於國內的頂級水準。第五軍的裝備也不錯,是國內最早的德械部隊——自“四·一二”與蘇聯鬧翻以後,蔣介石轉而跟蘇聯的對手德國人合作,譬如聘請德國名軍官做軍事顧問,向德國供應稀有金屬原料換取裝備。

話又說回來,雖然第五軍號稱裝備最好的中國部隊,但也沒有像日軍那樣的飛機、大炮和坦克撐腰。在戰鬥中,日軍竟然可以輕易地在一個小時內向廟行中國守軍陣地傾瀉三四千發炮彈!也就是說,平均下來一秒一發炮彈,這是怎樣的炮火強度!

第五軍炮雖有幾門,但不多,更遑論其他。因此,我們的戰士必須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擋敵人的鋼鐵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