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十二章 “一·二八”,碧血長流驅倭寇

川島芳子“立功”

在“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以極小的代價,輕松牟取三倍於日本本土面積的領土。

不過,也正是由於付出的代價太小,得到的好處太大,從而引起了美、英、法的不滿。在國民政府的要求下,三國決定給日本施壓。

但是,中國東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日本決心將其變成自己將來與美、英、蘇一爭雌雄的霸業基地,自然不可能放手。

面對列強的壓力,日本想了一個絕招——聲東擊西,轉移國際視線,使日本對東北的侵略與控制行動能夠順利進行。

可是找一個什麽樣的項目轉移注意力?答案是再打一仗。

日本是島國,優先發展海軍及相關工業。此刻,三菱造船廠已具備自行生產航母的能力,日本海軍的整體實力更是位居世界前三。因此,眼見陸軍在“九·一八事變”中立下如此大功,日本海軍豈甘落後。在日本海軍的壓力下,日本軍部決定讓海軍出馬,再打一仗,拿下上海。

日本人選擇進攻上海,自然是有原因的。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被稱為“冒險家的樂園”,凡欲染指中國的列強幾乎都要在這裏擺攤設點,遂有萬國租界一說。要想吸引眼球,轉移注意力,沒有什麽地方比這裏更合適。再者,上海不但是中國當時最大的國際通商港口,也是日本在華最大的貿易中心,這給前仆後繼的抗日組織提供了最佳的攻擊目標——上海的日本企業和日本人的生意。簡而言之,發生在上海的以“抵制日貨”為主體的抗日運動,阻礙了日本人賺錢。

跟往常一樣,開戰之前,日本人又搞了一個“事件”。

倭寇還就喜歡搞這一套,“九·一八”之前就弄了好幾個事件。其實強盜搶劫還需要理由嗎?!倭寇也太虛偽了!

1932年1月18日,位於上海馬玉山路的三友實業社,幾個日本和尚和一群中國工人發生沖突,沖突的結果是死了一個日本和尚。

接下來,日本人對外宣揚,這個和尚是被中國工人毆打致死。

這當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打死日本和尚的人是日本人自己雇用的,而直接策劃和實施此事的就是中國籍日本特務——川島芳子,和他的老板之一坂垣征四郎。

接下來就是老套路了,日本僑民遊行示威,強烈要求日本政府出兵保護他們的安全。日本政府見狀,“義憤填膺”,下令海軍出馬保護僑民。

“一·二八事變”

1932年1月下旬,以“能登呂號”航空母艦為主力的日本艦隊駛入黃浦江。

開戰前,日本人照例對國民政府噴了一大通廢話,提了一堆過分的要求,諸如中國必須在1月29日之前乖乖地道歉、賠償、懲兇,解散反日組織,撤掉駐防上海的軍隊此類,若不按要求照做就開打。

孫科上台前猛烈抨擊蔣介石不抵抗,喪權辱國,自己上任後本想來點強硬的,對日宣戰,卻基本一事無成。而且國民政府的財政空虛、軍閥的各自為政,也讓孫科頭疼不已。更慘的是,沒過幾天,日本海軍又打上門來。

孫科已經對自己的領導能力完全失去了信心:既然如此,那我下台好了,你們誰有能耐誰上吧。

孫科遞交辭職報告後,汪精衛臨危受命。

汪精衛本來是個主戰派,在“九·一八事變”後帶頭罵張學良和蔣介石,並宣稱若自己主政國民政府,決不以尺土寸地授人。只不過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他到了南京才發現抗日不是喊喊口號那麽簡單——國庫異常空虛,連中央軍都發不出工資。

汪精衛這才有些理解蔣介石:領導抗日確實不易。

28日,汪精衛給軍政部部長(國防部部長)何應欽下達了一項指示,讓他命令駐防京(南京)滬的陳銘樞,將其麾下的第十九路軍調離上海,上海將由憲兵十六團接防。理由是華北戰局吃緊,需要十九路軍北上抗日。

可是,憲兵就相當於現在的武警,其戰鬥力無法與正規軍相比。而且華北戰局吃緊,你汪精衛不從附近調兵,調遠在上海的部隊幹什麽?

原來,陳銘樞的手下——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淞滬警備司令戴戟已決心與日本一戰。三個血性漢子不想做張學良第二,他們聯名發表《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書》與《告淞滬民眾書》,說十九路軍寧為玉碎而榮死,不為瓦全而偷生。

因此,汪精衛打算把十九路軍調離上海。汪精衛想得很美好:我在日本人說的最後期限29日之前答應其所有要求,將部隊撤走,日本人還有什麽理由打我?

理由就像海綿裏的水,擠一擠總是有的,更何況日本人鐵了心要打劫中國。

到了28日晚十一點,日本人發出最後通告:中國方面並未準時撤出所有的軍隊和敵對設施!之後也不給國民政府分辯的時間,若再給時間,十九路軍就有可能在剩下的一小時內全部撤出,這是日本人不願意看到的。畢竟再找一個侵略的理由,實在是麻煩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