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記王朝 第五章 北伐定中原(第3/6頁)

就在他調兵遣將之際,北伐軍已經突破湖南北線,進入湖北。

吳佩孚知道這是生死攸關之戰,於是親自組織兵力反撲,在湖北鹹寧境內的兩處險關汀泗橋、賀勝橋一線布滿了自己的嫡系部隊,他要拒敵於武漢大門之外!

蔣總司令自然不是吃幹飯的,早在吳佩孚做出調整之前,他就已經下令北伐各軍務必抓住吳佩孚兵力分散、精銳未至的有利時機,迅速打開通往武漢的大門!

北伐前敵總指揮唐生智迅速響應了蔣總司令的號召,他本著“把困難留給別人,把便宜留給自己”的軍閥精神,把吳佩孚的精兵和前進道路上的險關重城——汀泗橋、賀勝橋以及武昌城都留給了第四、七兩軍,自己則率第八軍直奔滔滔漢水和長江而去,因為長江對面是敵軍防守薄弱的漢口和漢陽。

因此,吳佩孚的主要對手是第四軍和第七軍。

由於軍長李濟深留守廣東,副軍長陳可鈺得以成為第四軍的最高指揮官。陳可鈺是一名優秀的將領,他帶領的第四軍一直沖在北伐的最前沿,無畏的勇氣和敏銳的軍事嗅覺就是他的特質。

現在,作為最早抵達汀泗橋的將領,陳可鈺決定趁吳佩孚主力未至汀泗橋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強攻汀泗橋。為減小強攻的損失,他讓陳銘樞帶領主力部隊在正面吸引敵軍火力,派張發奎率其麾下最能打的黃琪翔三十六團和葉挺獨立團繞道敵後發起突擊,前後夾擊吳軍。

客觀地說,汀泗橋守軍的戰鬥力相當不錯,面對第四軍的夾攻,居然堅持了近兩天一夜,算是一個拿得出手的成績。

剛剛抵達賀勝橋的吳佩孚,還沒有來得及下車,就聽到了汀泗橋失守的消息。

吳佩孚大怒,決定親自指揮,他要在賀勝橋與北伐軍決一死戰!

這時的吳佩孚已經50多歲了,蔣介石只有39歲,陳可鈺也不過44歲,李宗仁就更年輕了,只有35歲,他要徹底打敗這些正值盛年的對手,絕非易事。但吳佩孚確實有自信的資本,除了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為馮玉祥的背叛輸給了張作霖,這一輩子他親自上陣的戰鬥還沒輸過第二次!

蔣介石自是不敢大意,將司令部搬到了鹹寧,近距離指揮賀勝橋之戰,他要合第四軍和第七軍之力擊敗吳佩孚!

吳大帥的精銳——劉玉春、陳嘉謨部與北伐軍的精銳陳可鈺、李宗仁部就在這並不寬闊的地帶上打響了北伐以來最慘烈的一戰。

吳佩孚的軍隊戰鬥力很不錯,數量還占優,但問題是受地形限制——賀勝橋地勢險要,多山多水,吳佩孚被迫擺出梯次防守的陣型,人數的優勢無法全部發揮,而北伐軍卻堅決地執行了集中優勢兵力突破一點然後總攻的戰術,占據了局部優勢。

雙方鬥得異常激烈,突破,反攻,肉搏,士兵們有進無退,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血戰兩天兩夜後,戰鬥分出了勝負。劉玉春、陳嘉謨不敵,退守武昌。

五天之內,吳佩孚連續輸掉汀泗橋、賀勝橋兩場關鍵的戰役,大勢去矣。

武昌生死戰

汀泗橋、賀勝橋兩場惡戰後,北伐軍順利抵達武昌城下。

之前進展十分順利的北伐軍萬萬不會想到,在前方等待他們的是一場異乎慘烈的攻防戰——武昌戰役。

吳佩孚不能失去武漢,武漢是他的大本營,也是他的戰略基地,如果失去武漢,那他就成了喪家之犬,徹底完蛋。

沒有退路的吳佩孚決定依托防守設施最好的武昌放手一搏!

蔣介石,你來吧!老子和兄弟們誓與武昌共存亡!吳佩孚的聲音如山呼海嘯似電閃雷鳴,掃蕩著武昌的每一個角落。

蔣介石豈敢小瞧吳佩孚,他對這個對手有相當的了解,他決定投入所有能投入的精銳——第四軍、第一軍第二師和第七軍,絕不能給吳佩孚翻身的機會!

沒有退路的吳佩孚守軍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他們明白,在實力不如對手時,敢於拼命是最好的方法!

英勇無敵的北伐軍架梯登城,而守軍亦毫不畏懼地迎上前去,與北伐軍展開肉搏,甚至有些受了重傷的士兵抱著北伐軍戰士一起摔下城墻,以命換命!

在守軍的抵死反抗之下,戰鬥力強悍的第四軍傷亡嚴重——黃琪翔三十六團損失過半,葉挺獨立團第一營包括營長黃埔一期生曹淵在內的將士基本全部犧牲,第一軍和第七軍也出現了不小的傷亡。

蔣介石望著武昌巍峨的城墻,心在滴血,每犧牲一個北伐軍戰士,他的心就抽搐一次。他沒想到吳佩孚的軍隊還有如此生猛的一面,如此英勇的敵人,就連蔣介石也覺得應該脫帽致敬。

在北伐軍數次攻城全部失敗之後,即9月上旬末,蔣介石決定換一個方法——攻心,他要對武昌“圍而不攻”,切斷守軍與外界的一切聯系,看看他們在沒有糧食、彈藥的情況下又能堅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