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4/7頁)

南京陷落之時,據報原太平天國天王的繼承人幼主已在城陷後的大屠殺中被殺,曾國藩信以為真並據以上報。數日後,左宗棠的探子向左宗棠報告說那小孩還活著,有人看到他進了湖州。左宗棠將這一情況上奏皇帝,皇帝將其奏折發交曾國藩查詢此事。曾國藩認為左宗棠是想使他難堪以提高自己的聲望,因此勃然大怒,上奏痛斥左宗棠,堅持說太平天國幼主洪福已死。皇帝又把曾國藩的奏折發交左宗棠查詢究竟,左宗棠對曾國藩的批駁也勃然而怒,又上了一道措詞十分激烈的奏折攻擊他的主子。皇帝再次把左宗棠的奏折發交曾國藩,很明智地勸解雙方忘掉此事。同時,洪福被捕,遵從曾國藩的意願,他被秘密處死。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李鴻章而不是左宗棠,他很可能會將那個小孩悄悄處死而不去報告朝廷,然後再謹慎周妥地將曾國藩的這個錯誤告訴他本人。[46]

1864年7月19日,南京陷落,太平天國宣告失敗,曾國藩開始遣散湘軍。曾國藩的“湘勇”從1853年開始征戰,現在已經筋疲力盡,堅持要回湖南老家;另外,朝廷也對曾國藩的勢力感到憂心忡忡,因而曾國藩認為遣散他的私軍才是明智之舉。從他這方面來說,他覺得他還可以依靠淮軍,這支軍隊征戰才只幾年,兵將來自北方地區,因此對於在北方作戰更覺親切,而且這支軍隊是由他的門生掌管的。

雖然太平天國被鎮壓了,但是一部分太平軍逃到了北方加入了撚軍,當時撚軍已在安徽北部、河南、山東和直隸南部進行了幾年的反清鬥爭。1865年5月27日,曾國藩受命率軍剿撚,李鴻章暫時代替他坐鎮南京,但只被授予署兩江總督的官銜。[47]這一任命是直接違反“回避法”的,因為李鴻章是安徽人,這樣的話,安徽就將在他的管轄之下。然而,想必是朝廷認為形勢緊迫,需作變通,因此只給李鴻章以“署”兩江總督以自慰。

在剿撚戰役中,曾國藩不得不依恃李鴻章的淮軍。然而,曾國藩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盡管他指揮著這支軍隊,但是他取得成功的希望卻很有限,因為他本人不是安徽人。他和這支以地域關系為基礎的軍隊沒有任何聯系,而這種地域關系正是他自己所堅持的建軍原則。曾國藩簡單明了地闡述了這一情形,說:“貴部淮勇銘、盛、樹各軍,平日頗有一家之誼,不識離蘇赴齊,尚能心性相浮否?”[48]但是,他認為如果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和李昭慶能陪侍左右,他對這支軍隊就會有較為直接的控制。因此,他敦促李鴻章勸說其弟助他一臂之力。曾國藩覺得李氏兄弟是會得到淮軍將領們的支持的,他希望,由於他過去和李氏兄弟的兄長們及其父親的關系,李氏兄弟會聽從他的指揮。[49]更何況,李鶴章曾從1859年起在曾幕中參與過軍事,直到1862年他作為淮軍的一員隨兄一起赴滬才離開了曾國藩。李鴻章在1865年6月11日信中告訴曾國藩,他的兩個弟弟會隨他一起去:“三、六弟仰蒙疏調,恐未能吃苦耐煩,有辜盛懷。”[50]結果證明,只有他最小的弟弟李昭慶一直跟隨曾國藩剿撚,直到最後。

在使用淮軍剿撚中,曾國藩有他自己的計劃和戰略,他不希望這支軍隊真正的主人李鴻章予以於涉。然而,李鴻章認為對幹涉及淮軍的重大決定他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同樣,也不能對其日常事務不聞不問。終於,在1866年,曾國藩致函李鴻章,直言相告:“目下淮勇各軍既歸敝處統轄,則閣下當一切付之不管,凡向尊處私有請求者,批令概由敝處核奪,則號令一而驅使較靈。”[51]然而,經過一年的實踐,曾國藩終於相信,淮軍只有在李家人的指揮下才能鎮壓撚軍。李鴻章在他自己和他的部將們之間所建立起來的控制程度是曾國藩在他與其湘軍將領之間所從未企及過的。在曾國藩看來,“淮軍將領是永遠匍匐在”李鴻章“腳下的”[52]。1866年初他就向李鴻章保證說,如果到夏天剿撚之役還沒有進展,他將辭職並推薦李鴻章繼其任。淮軍各營並不是不聽從曾國藩的命令,但是他們對剿撚也沒有表現出什麽熱情。曾國藩坦率地承認:“鄙人不能上馬督戰,閣下(指李鴻章)能匹馬當先,不過倡率一二次,而士氣振興百倍矣。”[53]

1866年12月12日,朝廷收到曾國藩的辭職請求,於是命他和李鴻章互易其位。曾國藩回到南京,像李鴻章過去那樣負責軍需供應,李鴻章則接過欽差大臣關防負責剿撚。隨著李鴻章重來指揮淮軍,淮軍士氣重振,撚軍終於在1868年被鎮壓了下去。

撚軍既已覆滅,淮軍將被遣散乃是意料中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54]回民正在甘肅造反,隨時還有其他叛亂爆發的威脅,朝廷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意圖也憂心忡忡。淮軍是中國最好的軍隊,安徽巡撫英翰建議,由淮“勇”代替直隸練軍——一支仿照西法編練的帝國軍隊——防守帝國的首都。[55]左宗棠(他和李鴻章的關系並不友好)和左都禦史毛昶熙建議任命淮軍名將劉銘傳為當時已成空缺的直隸提督。這些人中沒有一個人對保留淮軍懷有個人興趣,但是直隸練軍在剿撚戰爭中已經暴露出它的弱點,現在需要一支強大的軍隊來代替它。[56]起初,李鴻章以劉銘傳的性情不適宜在京師的王公貴人下任職為由對此表示反對[57],實際上他是不想失去對淮軍任何一部的直接控制。但是,1868年9月,當他得知曾國藩被調任直隸總督時,便改變了主意,允許劉銘傳的“銘軍”、也是淮軍中實力最強的一部歸曾國藩指揮。1868年9月13日他致函曾國藩說:“昨知師節北來,屬劉子務(盛藻)、丁樂山(壽昌)等暫留銘軍駐張秋,以待從容定議,不可使吾師孤立無助、無以備緩急也。”[58]在這之前,曾國藩受命剿撚的時候,李鴻章曾表示,若有緩急,他們兩人只可依恃他們自己的將領們[59],既然現在曾國藩將要去一個陌生的省份擔任一個新的職務,他想保證他的老師有一支可以依恃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