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8章 滄瀾(十四)

徐州,彭城當中最大的官衙建築群之一,僅次於淮北道節度使留後的第二大部門——布政司所在的,布政司左參議李格非也剛剛結束了上午的坐衙時光,開始在隨身老仆的服侍下,慢條斯理的享用起高規格八菜一湯的廊下餐來。

從專門為留後府、經略使、觀察使、轉運使和布政使衙門等少數高層官員服務的小食堂裏,炮制出來的是都是比照外間高档酒家的菜色,而且還按照年節四季經常換著花樣。

因而,此刻擺在漆畫螺嵌食盒格子裏的,有八珍果子雞,紅糟鴨,豚魚膾,炒牛腱、炸蝦球,爆灼羊脊,蔥燒海參,凍茸瑤柱湯,最後還有各色時令鮮果做成的消食拼盤。作為一大部門主官的特權,他甚至還有一小壺風雅十足的梅頭酒。

只是這些原本專門迎合他口味的酒菜,與他此刻的心情下吃起來卻是沒有什麽滋味和意趣。

因為某種現實原因,他這個布政司左參議的大多數職權,其實是個被高高架空起來的虛頭差事;布政司衙門大部分的職責和事務權,都被分散在了名下形形色色的屬官和佐僚手裏,而他們實質上大都是來自留後府所舉薦(委派),並且專門對其負責。

故而,除了看看日常整理好上呈報告的基本知情權和對送過來的中大公文例行用印、副署之外,就在沒有更多的公務亢繁,而顯得相當的清閑和優裕。

反倒是,名義上附屬於布政使衙門,而以布政左參議身份兼任的淮北道學政官——提調學政使,也是左參議權布政使事的李格非,在自己的主要職分治下,所能夠發揮一些價值和影響力的主要領域了。

至少他可以籍此巡視和過問,相應教職人等的日常和庶務,乃至親自主持相應的考拔活動,監督各地的初級教育推廣和適齡孩童強制入學的情況。乃至負責一下名為勸學會的半官方組織活動,以定期征募和管理各方勢力捐助辦學的資財……

並以此和北地一些治學有成的大家、士人之流,保持了某種交遊往來的日常關系。

從理論上說淮地不是缺少學校,事實上各種雖無學校知名卻類似學校職能的存在,可以說於軍中和地方是比比皆是。

所謂的“淮地無私學”就是說,淮北道境內從上層規模最大的官辦聯校,到最基本的童子營和工讀場所,從農事和漁業、林業有關講習所,到各大城邑當中的技工學堂,自上而下幾十所各式各樣的教育機構和場所,幾乎全是官辦的產物;從場地、資金、物資和人員,也都是由淮鎮的撥付和安排。

其中由功曹編列預算和開支,宣教司編撰和整理教材和課目,教化曹/學曹管理人員升遷拔舉和培訓計劃,然後又有工曹、運曹、海曹、商曹、常平曹等對接部門,負責勤工儉學或是相應技術實踐的見習崗位,而逐級按照重要程度分派下去。

其中每年要直接投入的經費和物資,大體有三四十萬緡,幾乎趕得上國朝給淮鎮編列的三分之一軍費了。這裏還沒有算上場地劃撥和其他部門協作下的無形花費和間接的支出了;林林總總各色在職的教學人員和勤雜人員也有五六千之眾,幾乎是僅次於各級行政官吏,而趕得上農官體系的第三大公職群體了。

此外,大部分官員也有或長或短兼職或是轉任過教師的經歷,算是另一種變相的壓榨高端勞力和剩余價值;因而,這些教職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潛在的官吏候選了;畢竟沒有辦法,這時代能夠受教育的人口技術實在是太少了,而且這種東西還是欲速則不達的結果;只能暫時靠數量堆積成質變來取勝了。

為了就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給培養出一批勉強符合最基本要求的產業工人和初級專業人才,乃至潛在的新式軍隊兵源,不求達到後世工業時代的基本水準,只要相對這年代的大多數人更具有優勢就行了。

而這裏之所以還有個幾乎,那是因為還有聯校之下還有專門船政和海事科目的分校,最初是那些登州遺民主動投資所建立起來。

所以還保留了一個相當於榮譽身份和訾議性質的學監會,讓這些擁有專業領域經驗和資歷的助學商家,對於具體教學內容和計劃,教材的編撰和收集,定期提供相應的意見和建議,以符合實際的需要而有所調整……

但是不管怎麽說,淮鎮治下所建立和完善起來則這一套東西,與國朝自古以來實行的各級學政體制,雖然有名同而實異,且漸行漸遠而去了。或者幹脆就說是自成體系而難以兼容的兩般東西了。

就因為淮鎮所倡導的學問和實踐,大都是極為淺顯易懂而貼近實務的功利性內容;可以說除了簡單粗淺的書法文詞表達能力和時事對解之外,甚至連最基本的經義和策問、詩賦都沒有;而放到國朝的科舉體系當中,無疑是上不得台面,甚至連最初級鄉試都不能通過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