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立新(一)(第2/2頁)

正所謂是“千裏饋糧,士有饑色”,就算有海陸運輸的加成和便利,以淮鎮目前的生產力和後勤保障水準,能夠在外線作戰和目標戰場上維持的總體兵力,還是有所限度的。

因此,我這次才差不多出動了淮鎮四分之一的兵力,又調動遼西走廊和遼東半島兩路偏師,為呼應和佯動,最終動用起來的兵力可以達到四萬五千人;其中由我親率的主力近三萬兵馬,主戰營頭約占了三分之二,分作中軍本陣和前後左右四個兵馬使來進行統轄。

如果再加上隨軍調發夫役和來自新羅等地藩兵的話,則另外還有兩萬多人用來渤海沿岸,建立沿途的糧台和糧院所,以及維持後路和補給線的需要。

而在淮地,為此直接和間接參與相關的後勤生產和加急趕工的人員,則又得在這個數字的翻一番了。

所以說,實際上我這次用兵遼東的話,直接或事間接牽涉到的人數,已經突破了十萬大關了。

不過相比較當初勞師動眾的出援河南,而參加二次北伐當中洛都攻略,所造成後方運轉財力物力的吃緊和市面長時間的供應短缺;這一次出兵對於淮鎮如今治下格局的影響和波動,顯然就相當有限的多了。

這樣,就算其他外部的意外因素幹擾,也完全可以在淮鎮如今上百萬軍民的基數和體量下,通過良性循環的整體機制,來自動的抵除和消弭掉。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我最好不要把時間拖得曠日持久,影響到來年的農業生產和既定的項目工程;畢竟哪怕事先準備到額再充足,戰事一起就牽一發而動前身的,涉及到了海陸運輸裝備生產人員補充等方方面面,以及占用到各種領域的資源和配額;

越是在軍事理念、隊伍建設和裝備戰術上,保持相對先進行的軍隊,所涉及到的東西就越是復雜和繁多,與之配套的政權體系下,各種組織和動員、後勤保障方面的要求也越高;

小到一顆螺栓、一個鉚釘,一塊板材,都有相應精細化的生產要求和標準化的配套體系,來保證最大限度的通用性與使用效率;這一切,又在日常的一點點磨礪,從量變到質變的潛移默化積累起來的。

而最終需要轉化而成的,就是前方軍隊的具體戰鬥力,以及後方後勤保證的效率與執行力。

畢竟,我又不比歷史上諸葛孔明那個妖孽,能夠通過古典軍國主義的嚴刑峻法,來最大限度的壓榨和調動民力物力,而以蜀漢的一州之地,長期對抗乃至一度吊打過曹魏的八州之力。

而我所能依靠的,無非就是相對先進的管理和組織動員體系,配合跨時代的科技和工業產能所帶來的,事半功倍的效能增幅和生產力加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