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7章 立新(二)

遼河下遊,蓋山城的墻頭上,一個如同驚雷般的咆哮聲響徹回蕩在期間。

“誰……還有誰……”

“還有誰敢與我一戰……”

作為選鋒的捉生將李鐵牛,正一手揮動著沾滿血水的雙刃宣花大斧,一手倒拔著奪來的將旗,踩踏在數具被斬做兩段的屍體上,對著那些殘余守軍畏畏縮縮的面孔咆哮道。

然後就像是為他的宣稱做出注解和背景一般的,從他背後飛擲而出的轟鳴和火焰,刹那間炸裂在這些垂死掙紮守軍之間,而奪走了他們的最後一絲勇氣和信心。

片刻之後,就只剩下滿城滿地跪地投降和乞活的身影了。隨即之後,代表昔日故主大羅氏的青空飛馬旗和淮軍的風雷旗一起,飄揚在了著第一座被光復的城邑之上。

……

而在建安州以北的海岸線附近。

隨著塵囂直上的煙塵喧天,一只排成數條縱隊而首尾望不到邊的長龍,正蜿蜒在遠方起伏的群山與綿連丘陵之間,紫電赤焰的大小旗幟就像是憑空生出密密叢林一般的,散布在沿途所設立的中轉營地和據點上空。

踏著鼓點和節拍,成群結隊行進在大片冰雪還沒有完全消融,看起來死氣沉沉空寂異常的曠野之中,卻也是別有一種感觸的心境和風味。

相比上一次離開前的所見所聞,時隔兩年多之後情況似乎變得更糟糕,沿途滿眼滿地都是十室九空的村邑和市鎮;

就算是有所人煙的邑落裏,也到處是躲在廢墟和殘垣裏苟延殘喘,而面黃肌瘦的老弱婦孺,幾乎看不到青壯年的身影;顯然其中有能力或是有氣力的人,都已經不是紛紛外逃求生,就是被附近的勢力給抓丁裹挾走了。

因此,作為後續的處理措施和方針。在大軍過後的所在地,跟進的則是一只龐大的輸送隊,以及主要由那些逃亡到遼東半島的流民青壯所組成還鄉屯墾團。

由羅思謹為首的一眾昔日羅氏舊屬家臣,出面對沿途地方進行相對有限的安撫和救濟;最關鍵的是從淮地運來農具、種子,盡快把他們組織起來,盡可能的恢復當地春耕播種的生產活動。

如果人力尚且還有所不足的話,就從淮地分批抽調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並不亞於前方作戰和攻略的重要任務,和與軍事行動雙管齊下的並行方略。

畢竟……這遼東之地可不比淮北,就算耽誤了農時還可以套種、補種一些速生低產的豆麥瓜薯什麽的。這裏雖然地處黑土地帶土壤肥沃,農田水利開發度高而產出頗豐,但是因為氣候雨熱的緣故,農作物的生長周期更長;因此一年只能有一季的收成,一旦耽誤了之後就不僅僅是歉收減產的問題,而是再也沒法補救了。

畢竟,淮鎮如此興師動眾的出兵掃蕩遼東,可不是為了讓自己憑空背上一個大包袱玩人道主義救援遊戲的。

羅氏的內亂讓治下領民百姓也就是飽受其苦了,普通人家就算有所積余,也早已經被折騰幹凈了;更何況還有各方自立的勢力,為了各自的野心和欲念在相互侵並和攻打之間,把地方給搜刮了一遍又一遍的,只怕除了一大堆嗷嗷待斃的嘴巴之外,已經沒有什麽東西可以剩下來了。

但是如果運轉得當的話,則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填補和恢復地方因為戰亂造成的空白;最終將淮鎮在收復地盤上建立的統治秩序和執行力的權威性,給順數推舟的迅速穩固下來;

畢竟對於這些飽受戰患的大多數領下百姓,天大地大吃飽肚子才是最大的事情。正屬於用較低的代價和粗淺手段,就可以輕易收買和聚攏人心的階段。正好用來完成統治權和基本名份上,相對日常影響和動蕩最小的平穩過渡。

而羅思瑾為首的大羅氏舊族而言,作為配合本軍在遼東乃至安東道行事的代價,以及在收復遼東之後的補償和妥協條件;

就是逐步放棄他們已經保留不住也維持不下去的,安東諸侯總管領和大都護的名分,以及相應統治權和名分移轉的情況下;保證羅氏余族的世代生活無虞與田土財產上的基本收益,以及在淮鎮體制內仕官、從軍之類的發展機會;

當然了,這部分是以宗族公產和籍田的形式,由我信得過的羅思瑾來管理和經營的。畢竟,淮鎮也不是無條件做善事或是養懶人和寄生蟲的地方。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目前還是需要他們這些人作為門面和招牌,以繼續維持羅氏管領安東的這張皮;用來掩人耳目制造羅氏依舊管領安東的假象,順便對付南邊朝廷可能到來的質責和非難,以及各種後續的動作和手段。

“報……”

一個聲音再次打斷了我的沉思。

“遼西出陣的折可適部,已經前出至東山城……奪得附近長慶、奉陵邑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