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章 憂亂(六)

天氣漸熱五月初七,吉日。

經過一番蔔告山川神祇和祭祀先祖有靈的儀式之後,猬集在遼西郡內的大隊人馬,也帶著大批被裹挾而走,當地人的怨望、傷痛和眼淚,終於踏上的班師回家的路程。

當然了,因為聯軍下轄足足有六七萬大軍,除了各藩按照各自的實力份額,留下來鎮守對方的兩萬多人之外。

剩下的依舊還有好幾萬大軍,不可能都一股腦自行其事就這麽散了夥跑回去的,而是按照距離的遠近和主從的批次,逐次出發的。

而先行出發的自然是羅藩的人馬。

因為這些諸侯聯軍,除了少部分可以穿過東面的顯州,沿著大淩河上遊,直接返回北方之外;大多數都是來自西北和西南的藩家,少不得要穿過羅氏的領地,甚至是新城州之類的腹心之地,才能以最短的距離和速度,返回自己的領下。

因此,羅藩本部的人馬先行一步,安排好沿途的事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此外,根據羅思瑾那頭的消息,待大部分諸侯的軍隊紛紛返還之後,他們的當主或是代表,將會匯聚在按東南部的額重要樞紐之地——新城州境內。

以便對於昔日諸侯們的盟約和誓言條款,進行更進一步的修正和深化,要知道,當初以羅氏為首的七大家聯盟,就是在羅氏的這處重鎮——新城給定下的。

這一次還不成熱打鐵,將大勢之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起來,那也妄為昔日的安東第一家了。

當然了,我和我的部隊就被留在了遼西,暫時不去愁這個熱鬧了。說實話我,自從前往遼東觀禮依賴,各種突發狀況的熱鬧,已經湊合和參與的不少了。

而本地留守的手尾和事情也有不少的。

據說羅氏還打算在遼西四州新設一鎮一軍,外加上當地數十城主轄下,自募和訓練的藩兵,構成最基本的防禦體系和武裝力量格局。

其中新設一軍就是駐留遼西郡的廣樂軍,以羅允孝為軍使,預期的具體編制在六千至八千人左右。

而新鎮則設在南方的錦州境內,由當地藩兵四營為主幹擴充而成,以家老羅思謹為鎮防使,預期下領四個中等軍府,以駐地所在命名為松山鎮。

以輪流協助淮東軍駐防南方那道,沿著小清河所建立的墻壘防線;在來自羅藩不計代價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下,這道最初由土木倉促草就,而頗為簡陋的戰地防線,也已經是完全大變樣當中。

比如開義城附近幾座子城被拆除後的材料,都不約而同的出現在了,這段兩三裏長的防線上。專門的城門和門樓,還有若幹大型的塔樓,以及防範和監控附近山區的哨樓等一應設施,也正在緊鑼密鼓的建造當中。

此外,還有就是其他人事上的安排:

諸如那位陣前監造官金富試,倉言州小分藩的家主,居然做了遼西別駕,成為實質上留守文武的二號人物,以負責戰後的營造和重建事務;

而負責提刑獄訟的遼西司馬,由藩主羅湛基身邊的藩衛頭領羅襄賢出任;至於負責錢糧戶冊的州主簿,則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家臣李夢德出任。

而與此同時,第一批武裝屯墾團,也已經自淮東渡海而來,開始在盤州沿海幾處河口附近圈地劃界,建立若幹個屯圍,進行補耕前的準備。

相應的種子、農具和各種生活物資,也陸續隨船抵達了。至少,從大多數人中反應可以看出來,他們對於當地深褐色的肥沃土質,很是有些滿意的。

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解決那些逃進山區的當地百姓,以及混雜在他們之中的散兵遊勇和殘余力量。

這個進山搜捕和清剿的任務,大可以交給那只羅藩的友軍,而只要專心駐守小清河的墻壘防線;這樣就可以省下今後一段時間內,打治安戰的成本來。

至於殘余的敵對勢力,跑到平原上來騷擾的話,那就是排隊槍斃的最好靶子和目標。從守壘和野戰經驗上說,還沒有人能夠避得過我的淮東軍呢。

況且,我還有至少一營以上的騎兵,正在當地編練和武裝當中,作為清剿行動的配合手段,搜捕和追擊那些,被驅趕出山區的漏網之魚,是再合適不過的對象了。

然後,就是後續駐留部隊的安排,我的本陣不可能長期留在這個地方的。作為淮東鎮的精銳部隊,長期在外行軍打戰的耗費也是一點兒都不小的。

因此,日後駐軍的規模雖然大體不變,但凡事成分和結構就發生了調整。

畢竟,如果只是守壘兼維持地方的話,長期用主戰營駐留是殺雞焉用牛刀的浪費。就算是用防戍營和守備團,也完全可以勝任的。

故而將有三個防戍營和兩個主戰營,構成錦州和盤州的主要武裝序列。

其中三個防戍營,除了一個是梁山眾組成的防戍老營,新受命為濱州營之外;其他兩個都是淮東軍中的老安東兵,加上招募自聯軍中的藩家子弟為骨架,建立起來的新營,分別命名為暫編第十五、十六防戍營;